□蔡子榮 廣東粵劇院
粵曲深受大眾熱愛,主要原因是其包含深厚的情感底蘊,涵蓋了嶺南等各類優質傳統文化,如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等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廣東樂曲、粵劇梆子、二黃、昆曲牌子等,經過長時間洗禮,如今已成為獨立曲藝的藝術形態。本文在客觀闡述粵曲打擊樂中掌板內涵的基礎上,探討其在粵曲打擊樂中呈現出的超凡藝術魅力。在我國粵曲打擊樂中,掌板往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呈現粵曲特有的內在魅力。
鑼鼓屬于粵曲打擊樂表現中不可或缺的支持要素,包括曲目開場、作品結尾等不同環節,鑼鼓發揮著較強的內在作用,仿若一條絲帶串起一顆顆珍珠,發揮著只可意會的藝術感染功效。大鑼包含一類別稱,即所謂的掌板(棚面音樂之司鼓),掌板時刻負責融合不同元素,令打擊樂旋律、演員表演活動彼此交互式制約和彌補,共同譜出一曲和諧的樂章,使整個粵曲表演充滿靈氣且多棱立體,令現場觀眾感受到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例如,進行掌板的鼓槌、手勢、聲音等輕重緩急化處理,即能夠在短時間快速創造出生動、鮮活的角色形象。除此之外,掌板還有助于深入映射出導演的意圖、演員的不同風格、樂器的音色、情感的表達模式等,經過演奏者專門設計和轉化后,就能創造出優質的樂章。
在粵曲打擊樂表現期間,參與表演的成員必須具備超凡的基本功,這樣才能夠凸顯出角色應有的精氣神。掌板一直以來類型多元、變化多端、強弱有度,能夠適應不同類型的唱腔并滲透不同的情緒特征,最為關鍵的是,掌板本身的功能和風格特征也在實時革新發展。例如,在演繹粵曲《白門樓》中的陳宮罵曹的一段掌板時,想要令演員的現場表演和掌板表現自然融合,就需要時而快打快唱以求一氣呵成,時而錯落有致地表現輕重緩急節奏,這樣,現場觀眾就會真切體會到陳宮從容不迫的氣度與掌班的魅力。
在粵曲形態表現期間,掌板不單引領各類元素的靈活配合,并且還能確保相得益彰地為粵曲提供伴奏,全程與音樂唱腔自然交織,這樣靈動配合、錯落有致的關系,將令粵曲獨特的魅力一一呈現。綜觀我國既有的戲曲體系,可以發現,演奏時通常都沒有專門的指揮,唯獨在和民樂、西洋交響樂等音樂形態有機配合后,才能流暢和完整地進行演繹。但是粵曲伴奏始終存在一定特殊性,其主張將梆子、二黃作為主體,同時配備專門的鑼鼓點,是粵曲中至關重要的結構單元。例如,在《六郎罪子》作品伴奏過程中,因為楊宗保被穆桂英挑落下馬,返營之后便因此獲罪候斬,見此危急情況,穆桂英趕忙下山。為了令這部分關鍵情節得以生動還原,就需要準確處理打擊樂中的掌板,與演員各類唱腔、動作等密切配合,令觀眾感到所有故事內容的合情合理。
在粵曲表現環節中,如若說掌板引領下的鑼鼓點能夠處理得當,就能夠衍生出動聽的旋律、豐富的音樂,進而達到創設不同情境、帶動劇情、營造氛圍的功效,為后續各類角色多元化的情感色彩反映以及感染現場觀眾內心等提供保障。例如,在進行粵劇《李香君》伴奏過程中,李香君和侯朝宗黯然惜別,在使用掌板藝術時,要著重推動劇情發展,表現出主角當時依依不舍、楚楚可憐的復雜心情狀態,令觀眾處在充滿傷感韻味的離別情境中,感同身受地欣賞粵曲。
綜上所述,掌板是粵曲中至關重要的打擊樂類藝術表現模式,因為其節奏多變且可分可合,特別是經過藝術家深層次地凝練與創新后,將令戲曲內在的特殊魅力和氣質呈現在所有觀眾眼前。希望日后有關演奏人員能夠細致研究和熟練掌握這類表現技巧,靈活塑造出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形象,創設出生動的感知情境,營造出與情節緊密關聯的特殊氛圍,令現場觀眾心有所感,并全程投入欣賞,令粵曲藝術得以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