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軍 (安徽老莊教育英博校區)
民辦學校經過20年的飛速發展,現在又到了新的競爭階段,當初民辦學校在硬件設施和教師待遇上都明顯強于公辦學校,而現在這些都已不占優勢甚至成劣勢束縛了我們自身的發展時,我們當下應做好什么?
當前民辦學校的招生整體較好,一是我們多年來的管理和質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二是得益于市場和政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遵循市場法則我們才能生存更長久,順應國家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我們才能生存更美好。
民辦教育的市場是由百姓的需求做決定的,現在百姓的需求已經不再停留在有學上的層面上了,而是選擇上好學,上優質學的更高層面上了,也就是到了“用腳投票”的時代了。新生代的家長對優質教育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不在乎對子女花錢的多少,他們在乎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子女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優質的教育,這是擺在我們民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客觀現實。
2017年9月24日,國家兩辦《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印發也給我們一個警醒,其中提到“堅持放管服相結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把該放的權利堅決放下去,把該管的事切實管住管好。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這是困擾公辦學校發展的根本原因,政策已經開始實施,公辦和民辦的競爭真的開始了。
面對生源減少、競爭加劇、轉型提質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對辦學重新定位,我們到底要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平民化的收費,現代化的設施,省示范的質量,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定位,但目前大部分民辦學校辦學定位并不清晰,不知道要辦成一所什么樣的學校。
1.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家長及社會衡量辦學水平的標桿,這是每一所學校都堅持的理念,學校與學校的差異其實是教師整體實力的差異。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實力的夯實是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關鍵。但前提是抓校長,校長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校長對教育的理解是什么,校長對中考和高考政策的理解到位不到位。校長經常上課、聽課、評課嗎?學校不是工廠企業,一切要以教學為中心,如果我們工作沒有重心,劍走偏鋒,精力分散,和公辦學校有什么區別?
2.分類管理教師。現在教師流動性過大已屬正常,“90 后”偏多,他們和“80 后”“70 后”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吃苦性不強,學習力不大,這山望著那山高。這些年輕教師需要的物質條件也不是太高,一間屬于自己空間的小屋,有網絡,代課不要太多,有自己和年輕朋友娛樂的時間就行了,工資他們也不太在意高低。面對這樣的群體,應該創造條件去滿足。“80 后”的教師是目前民辦學校的寶貴財富,他們已是學校的骨干,中堅力量,學校一定要想方設法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舞臺。“60 后”“70”后的教師,我們要尊重他們,要盡可能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3.不同年齡段的教師要有不同的目標。年輕教師首先要端正教學態度,加強職業責任感;其次加強對他們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規范管理,畢竟這些年高等師范院校對學生的教學技能培養已經淡化,他們也沒有真正的實習,所以我們對他們的培養一開始就要規范。讓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和他們結對培養指導。要求新入職教師在一個月內熟悉教學流程,兩個月內能上一節像樣的課,三個月內能上過關課,爭取一學期內能上一節成功的匯報課。工作三至五年的教師能勝任畢業班的課,能指導培養新入職的教師。工作八年以上的教師要有豐碩的教學成果,要有自己對學科教學的心得體會,要具備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4.培養和鍛煉教師,提高教師素質。一是抓住一切機會讓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無論是縣級培訓還是市級以上培訓,不要錯過,選派教師去參加各種研討會、觀摩課。回來之后,寫出心得,組內匯報。二是主動融入公眾視野,積極大膽參與縣級以上教學大賽。給取得優異名次的教師大會表彰,宣傳,讓教師們體驗成功的愉悅。三是扎實做好學科組的教研活動。讓老師經常做中高考試卷,研究中高考試題,研究中高考新政策,熟悉新高考的動向及命題趨勢。要經常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或者公開課活動,做好每一次的聽評課,一針見血,不留情面。學習好的文章和好的教學實錄。檢查教師的集體備課,讓這些常規工作樣樣扎實。
5.抓好畢業班工作。A.畢業班教師的管理必須讓思想和業務都優秀的人去帶隊。我們要求畢業班教師必須每天備好課,做中高考題,幫學生精選題目和試卷,不允許倚老賣老,課堂隨意設計題目,隨便考試、練習。我們一直要求作業一律考試化,讓學生平時的每一次練習都像考試一樣對待。中考在平時,高考更在平時。小知識積少成多,大高考化繁為簡。B.做好畢業班教師的思想工作,因為他們畢竟付出得要多,我們在平時的調休要考慮他們,平時的福利和待遇要向他們傾斜一些,也要在大考分析會后集合他們聚聚餐,聊聊天。C.做好畢業班教學的督查工作。信任不代替監督。我們要求“成績面前人人平等”,無論骨干教師還是新入職都要用業績說話。D.加強動態管理。每一次月考或聯考,都要通過質量分析,把問題暴露出來,分析原因,找出差距,提出真實有效的解決措施。不能等高考結果出來了,相互埋怨,再找借口,已經遲了。
1.對備課組長和教研組長要培訓考核。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把一些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指定為備課組長或教研組長,但好多是不能勝任這項工作的。他們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上傳下達,不知道自己的職責。首先我們要從待遇上、功能上給他們一個不錯的報酬和定位,才是強化學科組和教研組建設的體現。其次校長和教研室主任就要對他們進行培訓,教研組長不是行政領導,是教師思想和業務的楷模,是教學的行家里手,是微觀課題的研究者,是對同行教師的培訓師。對他們培訓的同時也要實行考核制度,可以進行月考核制度,有獎有懲。
2.多做微觀研究。我們也許一輩子成不了大家,那就要多做微觀研究。如,如何提高語文、英語的早讀效率,如何提高晚自習的輔導質量,如何上好復習課,如何上好試卷講評課,怎樣才能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出來等。新中考,新高考已經到來,我們要不要研究新中考,新高考?一所民辦學校辦了好多年,也應該探索出屬于自己學校的一些東西。
3.應該有點研究意識。我們忙于教學疏于教研,好像研究都是專家們的事,其實只要把平時經常做的事情總結出來,形成文字,就是我們的研究成果。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們把平時教學與管理中感覺不錯的做法整理出來,不一定非要發表才叫科研成果。現在我們的老師不會寫東西,不會寫報告,包括語文老師不會寫文章的也大有人在,我們也要逼著他們寫點東西。
4.向教科研要成果。民辦學校每一學年必須有學生在縣級以上學科競賽,文體活動,征文比賽中獲獎,獲大獎,獲集體獎;必須有教師在縣級以上教學大賽中獲獎,獲大獎;必須有教師在教育類期刊上發表文章;必須在各地方中考、高考成績位居前列。沒有成果就沒有說服力,我們的教科研有成果了,在教育界的公眾視野里才有我們的一席之地。自古弱國無外交,有實力的學校才能增強教師的自豪感。
2017年9月20日,《中國教育報》刊登了《今天中小學校長在想什么》,想得最多的還是學校的發展和教師的成長,有的學校在辦學的過程中愈發充滿活力,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無名變得有名;有一些學校和教師發展的速度很慢,幾乎停滯不前;還有一些學校和教師不但不向前發展,反而是逐步衰退和落后。為什么呢?答案其實并不復雜,有的學校靠的是單一的“規定”,而有的學校靠的是“思想”的引領。
學校發展得緩慢或者走向沒落,是因為只是在機械盲目地執行著上級的一些“規定”,只知道在默默地做,至于為什么要做、哪些不應該做、哪些應該堅持做,除此之外,還應該創造性地做什么,都沒有思考,沒空思考,也不想思考。反之,一些學校和老師發展得好,就是源于他們有教育教學“思想”的引領。有了教育教學思想,就會在學校管理、教學改革過程中,不斷增強發展的主動性,就會在做的同時不斷思考,就會在完成上級交給任務的同時,主動規劃自身的發展,審視自己的發展,反思自己的發展,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是這樣,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也是這樣。
當然,最近十多年社會風氣也影響了整個教育環境,教師不讀書、不研究教學已不是個別現象。當師德師風建設竟然是目前公辦、民辦的首要任務時,我們更要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引領這些青年教師健康成長。校領導主動傳播正能量,主動成為學科教學的研究者,班級管理的實踐者,相信風清氣正的校園文化會自然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畢竟教師們都在看著我們。
教師是學校寶貴的財富,我們要真正從骨子里尊重他們,要從教師發展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大家一定要明白:學校踐行的是教育思想,教師踐行的是教學思想,不是行政思想,不是官場思想。
一旦學校認定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就一定要做到長期堅持,長期堅持就一定能形成一種鮮明的課堂文化,鮮明的教師文化,鮮明的學校文化。
各位民辦教育工作者,現在我們的教師隊伍已到了非專業提升不可的時候了,希望大家少一些批評,多一些指導,潛心研究教與學,主動傳播正能量,當我們的教師發展了,何愁學校不發展?只要我們凝心聚力,努力提高辦學質量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就一定能實現民辦學校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