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艷 江蘇省連云港市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音樂欣賞課是指教師將審美能力作為核心目的,將音樂作為教學手段,以實現美育的一種素質教育。根據國際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一個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而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尤為關鍵。
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音樂本身可能很普通,只是詞與曲的搭配,但是當我們認真用心去聆聽時,便會逐漸沉浸其中,進而發現音樂的美。這種音樂美會讓我們重新構建美的框架,提高美的分辨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隨著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們會用獨特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煩瑣的一切,于細微處發現美,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音樂是創作者情感的集中表達,我們可以跨越時空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喜怒哀樂,體會人生百態。例如,在《高山流水》中,我們體會到的是知音難覓,友誼可貴;在《梁祝》中,我們體會到的是至死不渝的愛情;在《二泉映月》中,我們體會到的是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困苦;在《命運交響曲》中體會到的是那種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悲壯。雖然我們并未親身經歷過那些事情,但是通過欣賞這些音樂卻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音樂在豐富我們情感的同時,也傳遞了積極的正能量,從而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首先,學習音樂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如一首音樂的基本構成、它的演繹以及表達方式。其次,音樂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總是與特定的時代背景相聯系,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地理、哲學等各個方面。這將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地去尋求答案。同時,學生的視野也會得到極大的拓展。最后,音樂能激發人的創造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音樂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學生通過欣賞音樂,會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
一直以來,教師和學生只追求文化成績,認為音樂無非是一種娛樂方式,無須刻意學習。這種思想在我國可謂“根深蒂固”,從小學到大學,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重視的只是考試分數的多少,而很少在意學生的心理狀態。在這種背景下,音樂甚至淪為不務正業的代名詞。
教師在課堂上僅僅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上課隨意,課程內容單調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校音樂活動少,缺乏良好的音樂氛圍,音樂欣賞課程設置不合理。高校普遍重視自己的科研水平,對藝術的關注度不夠。
高校領導可以將音樂欣賞課由選修課程變為必修課程,開課次數由一次變為多次;支持鼓勵并定期舉辦音樂活動,如音樂節、音樂鑒賞講座、校園歌手、音樂知識競賽等;完善音樂教學基礎設施,修建音樂交流場所。
高校學生眾多,每個人的風格、欣賞水平以及所學專業大不相同。為了能更好地發揮音樂欣賞課的作用,教師就一定要選用適合學生的教材。例如,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要多選用西方音樂,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學生也會加強對外語的學習;對于歷史專業的學生來說,多選用一些古典類型的音樂。教材不宜死板也不能過于娛樂,要將教學與娛樂相結合,難易也要適中。
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式地向學生教授理論知識,那么這種方式肯定會讓學生覺得乏味,從而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高校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程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與音樂相關的音畫,使教學更加立體;還可以將音樂中的某一個重要樂器進行現場展示、演奏,讓學生了解其發聲原理以及音色的不同。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場景再現,通過人物模仿讓學生對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當前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不再符合社會的潮流。音樂的審美教學具有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知識水平、拓寬視野等作用。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取合適的教材并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采用多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