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波 (山東臨沂市沂南縣第四中學)
剛剛參加工作時,我被分配到一所鄉鎮中學,當時,學生的基礎差,各種條件落后,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每次吃飯后,進教室總能看到,垃圾桶內有餅頭、煎餅頭、剩菜之類的東西,是經常而不是偶爾,我不理解也很氣憤,但沒有發火,也沒有把丟棄的東西撿起,甚至吃下。經過了解后,我才知道,學生每次回家拿飯,就是煎餅、油餅、饅頭都不愿意帶,伸手就是要錢,家長不給還摔摔打打的,沖著家長發脾氣。畢竟獨生子女較多,作為農村山區中學的學生,雖然很多家庭不是很富有,但為了“不難為”孩子,或犯不得“生氣”,家長還是“蠻大方的”,學生帶著飯菜,還得給錢,據了解,一周少的十幾元或幾十元,有的甚至上百元。之所以如此,我想是學生沒有明白“幸福的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的道理,沒有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沒有“勞動最光榮”的體驗等造成的。
當時恰逢麥熟割麥子的季節,天公作美,周末是個艷陽天,我讓學生找個陰涼地,別曬著,看其父母割麥子,至少兩個小時。沒有要求學生去割麥子,我知道其實他們不會去割的,哪怕父母安排也不會去干的,學生大都嬌生慣養,更何況父母還舍不得叫他們干活。后來我在學生的日記里看到:“這是一個難忘的周末,……我看著父母佝僂的背影,累了直直腰,抹把汗,不歇息,又費力地彎下腰,……吃力地扛著麥個兒,蹣跚地走在麥茬地里,汗水浸透的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我落淚了,我走進了地里拿起了鐮刀……”。從此,剩飯、剩菜垃圾桶里再也不見了,學生吃零食的也少了。
體驗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有讓學生參與勞動,才能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的快樂,學生才能真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珍愛勞動的成果,形成尊重勞動的意識。
學生沒有勞動的情感,不愛勞動,就會對一些舉手之勞的事情往往視而不見,缺乏勞動的責任意識。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學校缺乏勞動教育的計劃與規劃,沒有開展勞動教育,二是家長的包辦,三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等。
做事不貪大舍小,勞動教育亦是如此,就讓我們從日常的點滴做起吧。
一是明確學生的勞動權利與義務,如打掃衛生、整理宿舍、擦黑板等這都是學生應盡的義務,當然,他們也有參與勞動的權利。像有的班主任用勞動來懲罰學生,這既歪曲了勞動的價值觀,又剝奪了其他學生的勞動權利。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為自己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這本是很好的鍛煉機會,也是應該做的。但有的學校因為學生衛生打掃不徹底等原因,雇用保潔人員,這也是不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觀的。學生能干、該干的事為什么不讓他們干呢?
二是把握學生心態,采取適當的方法,做好家校共育,逐步養成其愛勞動的習慣。我的侄子隨父母在外地上學,初一下學期,由于迷上了網絡,后來投奔了我這當教師的叔叔。他隨我在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和我一起吃住,起初他的衣服、鞋子臟了就泡在盆里不管不問了,我也給洗了幾次,有時閑著沒事時,讓他自己學著洗,他只是答應但從沒干過。這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學生是必須要干的,后來我就把一只鞋子給刷得干干凈凈,他要穿就必須刷另一只,并且刷不干凈,兩只顏色不一樣都沒法穿出去。有時,其他教師遇見就問,孫豪你的鞋子好干凈,是你叔給刷的吧。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搶先回答,是他自己刷的,侄子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這辦法還真管用,沒過多久,自己就學會了,并習慣洗衣、刷鞋子了。我們一起吃飯,起初每次吃完飯他周圍的地面上弄得臟兮兮的,有次我把自己的位置掃得干干凈凈,在我做飯時,發現他拿著掃帚和簸箕,把臟的地面掃干凈了,為這我還特意地給他做了他喜歡吃的魚,弄得他還不好意思了,就這樣,掃地的問題也解決了。再后來,我給弄好菜放在哪兒,他也習慣了炒菜,慢慢地,他還學會了很多的花樣。他的學習成績也逐步提升,畢業時以613 分的成績順利地考入縣一中。
通過對侄子的“改造”,我想,很多時候是教師和家長包辦太多,是我們剝奪了他們的“勞動權”,造就了不會勞動、不愛勞動的懶孩子。要還孩子“勞動權”,加以引領,從日常的點滴做起,讓孩子在勞動中體驗快樂,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情感,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形成勞動的責任意識,這才是最有效的勞動教育。
“大學生郵寄臟衣服回家洗”曾一度在網上引發熱議。孟子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作為一名大學生,連自己的生活小事都解決不了,那么還怎么去指望他學有所成,報效祖國。這雖是極端的個例,但此事反映出學生的確存在種種“勞動”問題。
“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這既是樸素辯證法,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總結。然而,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無視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早在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聯合發文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到,“2020年之前,中小學要推動建立課程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并且,勞動評價將記入學生檔案,作為升學評優參考依據。”試問這一文件的出臺有多少學校知道,又有多少老師知道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足以看出,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各級各類組織部門,對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尤為重視。然而,在當前學校教育中。
勞動課程設置率極低,勞動教育形同虛設,甚至可以說就是零。
顯然,學校勞動教育已成為教育的短板,要改變這一現狀也非易事,但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好事。解鈴還須系鈴人,開展勞動教育要從學校做起。一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校是實施教育的“源頭”,校長就是那一“泉眼”,要解放校長思想,要有正確的辦學思想,弄清“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不要做被動接受型的校長,上邊安排什么、考核什么,就做什么。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將勞動教育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和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使其在自然狀態下,生成教育增長點。三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通過教育主管部門的指令、計劃和統一管理、監督來保證勞動教育在學校的落地生根。
勞動教育無論對學校還是對教師來說都是教育的短板,亟須在摸索中前行,只要行動,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