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 西安歐亞學院艾德藝術設計學院
《設計史》作為一門綜合性和交叉性比較強的基礎理論學科,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基礎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需要對該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1]。從《設計史》的教學現狀來看,該課程實施應用型改革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更要有完善的理論及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下面將對《設計史》課程的應用型教學改革做具體分析。
通過對目前的《設計史》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和不足。其一,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因為《設計史》課程本身有著較強的理論性,所以很多教師從課程的基本屬性入手進行教學規劃和設計,導致《設計史》的教學成了一門完全理論化的學科,這對于相關理論的具體運用是十分不利的,因為過于強調理論難免會出現“紙上談兵”的情況。其二,目前的教學模式傳統,方法比較的單一[2]。現階段,《設計史》的教學基本上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不利于教學氛圍的營造,對于教學多元化的實施也十分不利。其三,在目前的《設計史》課程教學中,有的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限制該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開展。
實施《設計史》課程教學應用型改革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需要。一是素質教育要求《設計史》課程實現應用型改革。目前來看,素質教育已經全面開展,而且素質教育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來開展教學設計和規劃[3]。傳統的《設計史》教學只是強調了學生的理論認知和理解能力,對于理論的分析和應用能力不夠重視,而理論的分析、應用等實踐性能力正是素質教育所重點強調的,所以為了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需要開展應用型教學改革。二是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備應用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學需要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相結合,這樣,教學的現代化價值才會得以凸顯。簡言之,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和當前社會人才的需求促使《設計史》課程向應用型教學進行轉變。
《設計史》課程應用型教學改革的全面實施需要采取多種有效策略,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改革效果。
在《設計史》課程應用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認知。因為《設計史》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有的教師認為該課程的教學需要偏重于理論,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要求教學要從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出發,過去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認知已經不能滿足具體的教學需要,所以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換言之,教師只有在改變教學理念和認知的情況下才能夠更好地開展應用型教學改革。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認知,具體的措施是積極地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和提升,使教師更加明確教育教學的基礎現狀,并了解現代化教育的基本要求,這樣,教師會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意識及行為進行轉變,這對于應用型教學改革有突出的意義[4]。總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認知發生轉變,其教學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轉變,這樣應用型教學改革的推進效果會更加顯著。
在《設計史》課程的應用型教學改革過程中,豐富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的多元化也是重要的措施。從以往的教學實際來看,因為教師重視的是理論教學,主要采用的是理論灌輸法,這種方法通過系統的闡述理論和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對《設計史》這門課程的相關理論有了具體的了解,但學生在實踐中很少真正利用該門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這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相悖的,所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的多元化變得十分有必要[5]。
在應用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探究法或者項目驅動法,這兩種方法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培養有明顯的效果。就項目驅動法來講,以《設計史》課程中的某一理論運用為基本目標,確定具體的設計項目,學生通過自主性的項目考查和分析確定該理論的運用方法、運用目標及運用的具體要求,這樣,學生在實踐中會對理論有更深入的了解,隨著對理論認知的不斷加深,學生運用理論的實踐能力也會有顯著提升。當然,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具體的側重于實踐的方法不只以上兩種,還有多媒體教學法、組織研究探討法等也可以運用。
在《設計史》課程應用型教學改革過程中,變革教學模式,倡導互動教學也具有突出價值。之所以倡導互動教學,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對的,通過課堂的互動性強化,學生能夠讓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提升,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的能力得以培養和強化,因此,互動教學對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幫助。二是互動教學能夠營造濃郁的課堂教學氛圍,使教學充滿趣味性,而在趣味性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有顯著提升。
從互動教學的具體開展來看,駕駛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輔助的基本教學模式。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的主導者,問題的提出及解決讓學生通過自我的分析和相互討論來實現,而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即可[6]。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實踐表達及思考創新能力均得到了鍛煉,所以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會更加顯著,能力提升也會更加突出。
在《設計史》課程的應用型教學改革過程中,組建高水平的教學隊伍,推進應用型教學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是教學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能力的高低會對教學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從教學整體提升的目標出發,需要教師不斷強化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應用型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教學水平的構建需要從兩方面執行:一是要讓教師具備強烈的教學改革理念,在理念意識的作用下其會有更加突出的改革措施和舉動,這對于教學改革的推進有積極的意義;二是需要對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進一步提升。教育改革實效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越高,改革的意識越強,對應用型教學改革的幫助就越大,否則會使教學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7]。
綜上所述,在《設計史》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現實教學的需要,積極地對學科教學目標等進行重新分析和規劃,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實踐才會有更強的一致性。本文對《設計史》課程的應用型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其主要目的是為具體的教學推進提供指導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