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晶晶 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戲劇是將常見的戲劇表演方法或其中涉及的元素(如美術、舞蹈、音樂話劇、舞臺劇等)運用于現代教育中,用以達到最終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方法或教育手段[1]。教育戲劇不以戲劇常識和戲劇技巧的傳授為活動開展的目標,而是以此為手段將其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在教育戲劇的實施中,學生切身參與戲劇的創作與表演,并對教學目標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教育戲劇在國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已經日益趨于成熟,而在我國卻剛剛起步,認知度不高,此種情況已經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戲劇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是將美術、舞蹈、音樂、文學、表演、舞美藝術手段融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2]。通俗地說,戲劇源于生活,是將生活中的事件(諸如典型矛盾沖突或人物的悲歡離合)藝術化;戲劇高于生活,其將生活中的事情或是加以提煉升華或是夸大演義,在動態的表現形式中,令觀賞者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仿若身臨其境,進而明理知事。戲劇之所以給觀賞者以強烈感受,是因為戲劇這種形式不僅僅是區別于純文字文學藝術那樣僅流于文字之間,理解有一些時效性;更為重要的是,戲劇的表演演繹著基于編劇和演員自身理解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這就要求創作者和演員的高度投入和用心處理。簡而言之,“戲劇將理智的是非認識與情感的悲喜感受結合在一起,轉化為對具體事物、對象的愛憎利害的倫理判斷和理性力量,而直接導向于實踐的行動。[3]”而在教育戲劇的過程中,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演員,都是學生,這就使教育戲劇有著更為顯著的教育功能。教育戲劇的開展對學生來說有以下三個顯著優點。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所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4]”教育戲劇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活動,使學生對世界產生更多新的認識。這種感受并非傳統教學中教師強加硬塞給學生的理論性感知,而是學生自主探索,經由觸覺、視覺、聽覺等形成的全新認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會收獲快樂,在之后的認識世界的其他活動中,也會養成自主探索的好習慣。
與接受知識相同,想象力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體驗之中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學生接觸的東西越多,體驗越豐富,想象力也就相對越豐富。在教育戲劇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自主創作,并通過不斷體驗,大量練習,獲得更多的想象空間,進而發展想象力。而創造力是基于想象力的,想象力的豐富,也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提升。
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方面,教育戲劇教學有著其他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一臺優秀的戲劇必然是以群策群力為基礎的。戲劇是一種集體性活動,個人能力再強也無法使之完美呈現。不斷的成功演出會讓學生不斷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從而使其明白集體的重要性,同時,團隊協作可以使事情的進行事半功倍[5]。
除此之外,教育戲劇教學還有一些其他特點,如幫助學生收獲自信,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促進學生的交往能力;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趨善避惡、見賢思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肢體協調能力;發掘學生藝術方面的天分和才干,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寓教于樂,幫助學生愉悅身心等。
學生是課堂的主宰者,是教育實施的最終目的,所以在教育戲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技術手段,創建明快、輕松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包括理解、創作、表演、總結、收獲的教育戲劇的諸多環節中。作為引導者,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原則。在這一模式下,學生才能逐漸認識、接受、喜歡這一教學方式,進而能夠親身主宰整個教學過程,在收獲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諸多方面的能力,促進自身成長。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以體驗性、實踐性、創造性和靈活性區別于傳統教育。基于這一教育特點,教師應當力求全員參與,邀請、鼓勵全體學生參與活動,倡導學生自主選擇角色,自由創作表達。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等特征加以引導,使教學過程有序進行,使學生的天性得以更好地釋放。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戲劇的實施必然是以戲劇為手段、為依托的,所以加強戲劇知識的普及教育是理所應當的。想要推廣教育戲劇,必然應該加強戲劇教育,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普及好戲劇知識之后才能使教育戲劇教學不只是流于理論,體現在口頭上,才能使教育戲劇順利實行,進而擴大教育戲劇教育的影響力,提高教育戲劇教學的影響力。
傳統的“一言堂”講解式教學,課后教師會感到身心俱疲,教學也僅僅停留在理解與語言層面上,該模式在現實意義上并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并且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教育戲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為現代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方式。教育戲劇不僅可以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教學目標更容易達到,更為重要的是,其還可以為學生全面發展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因此,教育戲劇教學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教育戲劇教學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身體力行,建言獻策,唯有如此,才能逐漸實現現代化教育的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