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漢兵 陳小容 (重慶市綦江區松藻學校)
孩子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塊組成,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孩子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度過。一個孩子有沒有好的習慣直接關系到孩子的成長。那么,怎樣培養一個孩子的好習慣呢?
父母與孩子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向大人學習,大人是孩子天然的老師。其實孩子也是有靈魂的,正如紀伯倫說的,孩子只是借你們而來,并不屬于你們。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能讓孩子終身受益。
做事有計劃的人,才能不至于每每遇事都是臨時抱佛腳。勝利總是屬于有計劃、有準備的人。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每到考試就一團亂麻;做事經常丟三落四;作業三心二意;早上臨到出門上學了,才到處找自己的學具或衣物……那你得教會孩子怎樣規劃自己的作息時間了,多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就會讓孩子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份成功的機會。
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進行自我管理,一怕做不好,二怕做砸了。只要孩子有興趣去嘗試,作為家長就要學會放手。只要孩子想去嘗試,你就應該學會放權,如果你確實不放心,頂多只能扮演一個多余的助手,但絕不能喧賓奪主。讓孩子自己去親自嘗試,他們才會在不斷的摸索和碰壁中,找到通向成功的路。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痛苦經歷:與人約好時間做某件事,結果時間到了,人沒來。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孩子長大后,自然就會誠實守信。作為家長的我們,以身作則的同時,可以適當地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遇事能冷靜思考,并能與人友善相處,面對別人的錯誤能有一個寬容的心態。待人禮貌、誠懇,能學會換位思考問題。每個人都喜歡面對一張微笑的臉,待人禮貌的人到哪兒都受歡迎。讓孩子擁有這樣的心態,孩子長大后會收獲比禮貌更有意義的人生財富。
孩子在生活中做錯事,學習中做錯題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他們能在錯誤中反省自己的問題,做到下不為例,徹底改掉壞習慣,這就是孩子最大的收獲,而且這個好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讓孩子自主學習、輕松學習。
(1)不要一直盯著孩子作業。有的家長只要孩子一回家,就催孩子做作業,而且一直盯著孩子寫每一個字,一旦發現孩子的作業有問題,就會一邊嘮叨孩子不細心,一邊督促孩子改正。其實,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學習興趣是肯定沒有了,孩子的自主學習習慣也很難養成,而且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只是機械地完成了家長的任務,家長的嘮叨并不能避免他們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2)分學段。孩子讀低年級時,我們主要檢查孩子的作業書寫是否工整,對待學習的態度是不是端正;而當孩子讀高年級時,重點檢查孩子做題的思路,從而了解孩子對題目的理解程度,而計算的結果一般可以不檢查。這樣就能培養孩子認真檢查的學習品質,讓孩子養成對自己做的事負責的習慣。
(1)反復讀題。現在孩子的學習任務重,他們一般讀一遍題感覺不會做,就會放棄,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家長對此一定要加強引導,一定要堅持讓孩子“再讀一遍”。孩子通過多讀一遍解出了題,也能從中獲得自信。
(2)還原書本知識。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最好的辦法是陪孩子到書上去找例題或相似題,和孩子一起分析,直到孩子弄懂了,再去解決剛才遇到的難題。孩子在研究難題的過程中,不但收獲了成功的體驗,還學會了思維遷移。
(3)思路清晰,抓住解題的關鍵。孩子遇到難題時,并不是完全不知道怎么解答,而是沒有找到解決這個題的關鍵點。作為家長,要幫孩子理清思路,讓孩子根據提示去思考,更有利于孩子解決問題思路的整理。
家長應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作業習慣,好的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夸大一點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相反,壞的習慣對于人一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