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臻 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南方翻譯學院
經濟全球化發展增強了世界各行業交流的機會,受西方音樂文化形式的不斷沖擊,促使我國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鋼琴音樂藝術形式作為西方音樂的重要代表,與我國傳統音樂有較大區別。探究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音色問題對提高我國音樂文化水平與世界音樂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我國鋼琴音樂不斷向前發展,需要吸收和借鑒西方鋼琴音樂作品,也需要與我國民族特色相互融合。我國鋼琴音樂特色體現最明顯的就是民族化的音色問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提高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音色水平提供借鑒和幫助。
我國民族音樂具有十分獨特的音色,要想在鋼琴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需要對原曲進行有效的改編。在目前的鋼琴作品中,演奏家往往會利用特殊技術手段,使用鋼琴對獨具特點的樂器音色加以呈現。例如,《笙舞》主要利用平行四五度和音完成對“笙”的表現;《百鳥朝鳳》利用的是嗩吶,但是由于嗩吶與鋼琴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具體的演奏階段,需要通過模擬嗩吶的方式使鋼琴表現出鳥鳴聲音,同時結合鋼琴特點對歡快的環境進行渲染,進而凸顯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音色;《夕陽簫鼓》針對《春江花月夜》進行編曲的過程中,每段均能夠感受到絲竹聲音,而在簫鼓設計上更加細致地進行了重現,從而使聽眾能夠感受到一種民樂演奏的現場環境,整篇的演奏更加流暢自然、美妙動聽,這也是鋼琴音樂能夠與民族化音色相結合的重要體現。
我國音樂發展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傳統民歌方面,這與我國幅員遼闊的關系密切。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音色發展不可忽視的一項便是與民歌的融合。中國民歌最突出的特點是動人的旋律,同時具有蕩氣回腸的韻律,在演唱過程中需要歌者有充沛的情感。例如,《瀏陽河》是我國知名音樂家唐璧光先生創作的,在進行改編的過程中,王建中老師充分結合地方音樂特色,除了與原曲旋律相互融合,在音色方面也提高了美感,演奏至變奏環節,能令人感受到音樂的溫暖與流暢。此外,另一首備受中國人喜愛的音樂作品《藍蓮花》是汪立三先生在1952年創作的,是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之一。由于創作背景的復雜,歌曲具有十分強烈的情節性,采用鋼琴進行改編,盡管在時間方面進一步縮減,但呈現的情感更加富有變化性,音色更具辨識度。尤其是在樂曲開始部分,音調干凈輕柔,隨后的變奏速度加快,凸顯了主人公命運的悲戚和曲折,更加暗示出人物命運的復雜變化,從而展現出音樂作品的中心內容。隨后,編者通過宣泄式重音,將所有聽眾帶入作品的高潮,并最終結束。這種編排形式能夠更好地滿足聽眾心理,且在音色方面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需要。
中國人具有與西方國家較大差別的審美,尤其是對音樂的追求往往更加空靈、質樸,幽遠深邃,能夠體現這種音樂文化意境的主要樂器是古琴。但是將古琴轉變為現代化鋼琴曲,既需要遵循傳統音樂的美學內涵,同時也要結合現代音樂理念。
目前,我國也有很多鋼琴曲是對傳統音樂作品的現代體現。因為我國音樂審美更加趨向寧靜淡雅和幽遠的追求,因此,采用鋼琴表演的過程中主要利用指肚對琴鍵采取撫摸式演奏方法,表現出若有若無的特點,同時對踏板靈活使用,進而提高音色的空靈之感。這樣,在演奏階段才能夠將中國人所追求的美感充分展現出來。換言之,我國鋼琴音樂作品在實際發展環節需要融合大量民族音樂元素,這就與西方鋼琴音樂產生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此過程中應當對兩種音樂理念進行融合,并在融合中追求民族音色的突出效果。
綜上所述,鋼琴音樂具有十分鮮明的音色特點,為此,鋼琴作品往往能夠令人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我國音樂發展歷史悠久,利用鋼琴表現我國民族化音樂音色,對世界音樂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也更加有助于利用鋼琴音樂作品傳播我國的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