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萍 (甘肅武威市民勤縣北街小學)
口語交際活動是“聽和說雙方面的互動”,語文新課標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談技能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針對低年級學生說話時有障礙、害怕與人交談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解決學生的語言障礙為主要目標,通過激發(fā)學生語言學習興趣的方法進行口語交際教學,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fā)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欲望,最終使學生具備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為今后學習生活中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做好鋪墊。
每個小嬰兒在學語、用哭泣表達不滿時就表現(xiàn)出學習說話的欲望了。低年級小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但是也只是局限于能說的階段,能說不等于可以說好。受年齡、認知水平及知識水平的影響,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以下特點:
低年級學生受年齡、知識量等方面的限制,能夠在學校的課堂內外進行表達和交流,但是內容大致都比較簡略粗糙。部分低年級學生表現(xiàn)為口語表達不清、不準確,意思前后矛盾。如把“左邊”說成“右邊”,把“下面”說成“底下”。
現(xiàn)代家庭中,學齡前兒童大部分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交往范圍相對狹小且家長過于溺愛,造成了交往時學生習慣以個人感受為中心,表達想法和感情時往往意思容易出現(xiàn)斷裂,與他人交往不會根據聽者情緒及時調整語氣語調和態(tài)勢,即說話的無場合性。
低年級學生口語交際語言簡短,在交際方式上具有較強的模仿性,例如,有些學生在家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當小老師,把自己所學內容表現(xiàn)出來,這就從側面表明老師課堂教學肯定充滿活力。
普通話已經成為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主要交際工具,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普通話,避免方言教學。另外,語文老師,普通話水平必須達標,低年級階段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普通話的發(fā)音是否標準規(guī)范,因為較為標準的普通話可迅速傳遞信息,幫助他人做出理性的判斷。
針對低年級學生說話時有障礙、害怕與人交談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興趣,引話源,讓學生打開話匣子;教師的語言要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探討問題、進行“你說我猜”游戲等方式激發(fā)學生說話的興趣。比如:可以在口語交際課堂上讓學生講故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可以設定鯉魚、大白鵝、烏龜等角色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代口語交際中最基本的素養(yǎng)就是傾聽,只有認真專心地傾聽他人講話才能準確的應答,同時加強關注他人的手勢、眼神、姿勢、面部表情等。現(xiàn)代人越來越注重文明禮貌,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認真,有所思考,對他人的話語要及時做出回應;說話時使用禮貌用語,舉止大方。
學生的表述是認知水平和語言發(fā)展相互作用的結果,但表述水平與認識水平的發(fā)展有時無法做到同步。表述不以句子的全部信息為依據,往往只借助少量信息構建句子,如警告別人別碰小狗,而不說小狗會咬人,因此,低年級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表達意思時想清楚再說,并用文明的語言進行口語交際,學會使用“請”“麻煩”“謝謝”等詞語。
低年級口語交際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持久、按部就班的過程,要貫穿于低年級教學過程的始終。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具備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沒有語言溝通障礙,才能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