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曉 (山東膠州市膠西鎮劉家疃小學)
學生教育是一項綜合指標,絕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才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全國課程改革工作的有序開展,各省市的小學英語教材也進行了修訂,編制了新版的教學大綱。然而在課改后,小學英語的學習難度明顯增大,涉及的內容也在增加,而目前小學基本都呈現出了英語教師少、課時多的問題,根本無法滿足新課標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課改后小學英語教學的側重點也發生了變化,一二年級是以口語學習為主,三到六年級則重點考查口語和書面表達,指導老師在授課時會有明顯的傾向性,導致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提升困難,進而慢慢失去學習興趣。近幾年,隨著老師們的持續研究,終于,小學英語RLPR 教學模式被成功構建。
引起關注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的初始階段就要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學習目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過程中,以趣味多樣性為設計原則,采用有趣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如可以采用song(歌曲)、Game(游戲)、Story(故事)等方式設計教學活動,要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為后續新知識的教學做好鋪墊。同時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如在進行英語課程what are you doing?的引入關注階段,可以設計對應的歌曲導入練習活動,通過觀看視頻,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演唱二年級已學歌曲《I am having a happy time》,同時跟著視頻完成里面的動作,讓學生能夠投入其中,全身心地融入進來,通過對舊知識的回憶,復習本節課的重點句型。
當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引起關注被集中后,就是老師開展新課教學的最佳時機,此時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學習效率更高。這一過程稱為學習新知。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新知識進行編碼而存儲新知識,但是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編碼能力。但是對于復習課而言,學習新知又是什么呢?經過不斷地思考和測試,我們發現,原來對于復習課而言,最重要的是鏈接,而不是學習新知,鏈接整個單元的相關知識,讓學生能夠整體了解學習內容。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采用微課、游戲等方式。
新知識被大腦識別,還需要被轉化,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我們稱作Practice(練習實踐)或Prepare to report(準備發表),這一過程的核心是指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在新授課中,可以采用猜謎語、小游戲、詩朗誦等方式開展。繼續以上述的課程為例子,教師在講授進行時語句時,可以準備老師或學生日常活動的照片,引起學生的關注,通過描述照片中人物正在進行的動作來練習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句型。
當學生學習了新的知識后,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才能真正掌握新知識。傳統教育中,老師會通過家庭作業的方式來讓學生鞏固新知識,但是這樣的方式存在很多問題。Report(發表匯報)作為RLPR 教育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目的就是讓學生有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固定的情景運用新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一定會顯著提高。此階段可以通過復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展開。
小學英語RLPR 教學模式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是教育改革后的亮點,實踐證明:該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本,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的教學中。但是這一模式也有弊端,在開展教學時,要隨機應變,不能被固定的模式套住,使教學工作陷入僵化。如何彌補這一問題,將是后續研究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