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陵
(成都天府新區萬安衛生院 四川成都 610213)
妊娠期高血壓,是獨發育孕婦身上,且可嚴重危害孕婦及胎兒生命安全的婦產科并發癥之一,且發病幾率相對較高,極其容易導致產婦出現早產、胎兒出生體重不良以及圍產兒死亡等現象。妊娠期高血壓屬于一種多因素致病的疾病之一,其臨床病因主要有遺傳易感染性因素、胎盤缺血因素、免疫適應不良因素以及氧化應激因素等。
妊娠期高血壓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當孕婦處于妊娠20 周之后的妊娠期時,往往會出現水腫、高血壓以及蛋白尿等,情況較緩的產婦會出現輕度頭暈、高血壓輕度升高、輕度蛋白尿以及伴隨水腫現象等,情況較為嚴重的產婦則會出現眼花、重度頭痛、惡心、嘔吐、蛋白尿增多、高血壓明顯升高、持續性右上腹疼痛、水腫極為明顯等,更有甚者還會出現昏迷以及抽搐等嚴重影響孕婦和胎兒生命健康的臨床癥狀。
對于妊娠期高血壓的檢查,臨床醫學上主要通過血液檢查、肝腎臟功能檢查、尿液檢查、眼底檢查、損傷性血流動力學監測以及通過心電圖、腦CT、MRI、超聲心動圖、胎心監護、胎兒成熟度檢查以及胎盤功能檢查等判斷孕婦是否患有妊娠期高血壓。而在以上檢查中,若患者在妊娠期出現血壓超過或等于(140/90 毫米汞柱),尿蛋白呈現陰性、上腹部伴有不適感、血小板減少以及在產后12 周以內臨床癥狀恢復正常,可確診為妊娠期高血壓。
在臨床醫學上,對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一般處理、解痙、擴張血容量、降壓、鎮靜、利尿、適時終止妊娠等方法,其中一般處理主要是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使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時間,在此期間密切監護產婦以及新生兒的身體狀態,間斷性的給予吸氧處理,在飲食上需要攝入充足的熱量以及蛋白質量,除了對出現全身水腫產婦適當限制鹽的攝入量之外,其余產婦不限制;解痙主要是以硫酸鎂作為首選治療藥物對孕婦進行相關治療,且在治療期間需要時刻觀測孕婦的尿量、呼吸情況以及膝反射,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慎用呼吸抵制類藥物,若伴有心肌病的產婦則需要慎用硫酸鎂,采用其他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的藥物;擴張血容量一般使用與患有嚴重貧血以及嚴重低蛋白血癥的孕婦,對于其他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的產婦而言,并不主張使用擴容劑進行相關治療;降壓治療主要是使用甲丙脯酸、硝普鈉、硝苯地平、肼苯噠嗪、硫胺芐心啶以及哌唑嗪等藥物進行降壓治療,若對以上藥物有不耐受額孕婦禁止使用;鎮靜主要是給予伴有焦慮、緊張以及睡眠質量不好的產婦進行相關治療的,其主要鎮靜藥物有安眠類藥物、安定藥物以及嗎啡、阿米妥鈉、把妥鈉和苯巴比妥等鎮靜藥物;利尿治療主要主張普通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的產婦使用,僅適用于伴有急性心衰、全身水腫、肺水腫以及血容量過多并伴隨潛在肺水腫的孕婦;適時終止妊娠主要分為兩種終止類型,一是采用引產方式,另一種則是采用剖宮產,其中引產主要適用于宮頸條件成熟,且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孕婦,剖宮產主要適用于宮頸條件不成熟、引產失敗、短時間內無法進行內經陰道分娩、伴有產科指征、胎兒宮內窘迫以及胎盤功能發生明顯減退現象的孕婦。
根據上文探討內容可以得知,妊娠期高血壓屬于妊娠期婦女專有且發病率極高的婦產科并發癥,主要以心、腎臟功能衰竭、蛋白尿、抽搐、昏迷、水腫以及高血壓為主要臨床特點,嚴重者可直接威脅孕婦和胎兒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醫學上對于妊娠期高血壓需要進行正確的對待,以此來減少對孕婦及胎兒的傷害程度,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大多數女性在懷孕過后,由于攝入營養不均勻,導致胎兒的營養攝入量不足的妊娠期高血壓孕婦,加大營養攝入量或者攝入高營養食物量可有效改善該疾病的癥狀其實是錯誤的舉措,事實上,無論是正常高血壓患者,還是伴有營養不良的妊娠期高血壓孕婦,其食鹽和營養的攝入都需要得到積極有效的控制,食鹽每天的攝入量不能超過6 克,且需要多食用富含鉀元素的食物,例如新鮮的水果以及綠葉蔬菜等。
(2)慢性高血壓和先兆子癇綜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壓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效治療對于降低孕婦以及胎兒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治療過程中,首先需要通過臥床精休以及適當性的調整孕婦飲食習慣來達到降壓的效果,若降壓效果不理想,進而采用藥物治療。
(3)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孕婦,在出現重度子癇綜合征時,需要采取最安全可控的方式控制血壓,以此來方式孕婦發生抽搐和昏迷現象,其中最為有效的藥物之一就是上述中所提到的硫酸鎂,但在使用硫酸鎂的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該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惡心、出汗以及口干等。但如論如何,該種藥物從任何方面來講,對孕婦和胎兒的安全級別是最高的。若是在服用一切適用于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藥物后,治療效果不佳后,就需要考慮終止妊娠。
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是臨床醫學上極為常見的婦產科綜合征,獨發與處于妊娠期的女性,其臨床癥狀可根據疾病的輕重程度而出現不同的表現,嚴重者可直接影響孕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該疾病也是致使孕婦和胎兒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作為妊娠期的女性,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此來降低疾病的病發率,在病發該疾病之后,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此來降低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