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滸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
箏曲《漁舟唱晚》由婁樹華于1938—1939年創作而成,是一首河南箏曲。河南箏是箏樂“九派”之一,其風格和特點不管是慢板還是快板,也無論曲情的愉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是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主要特色。
箏曲《漁舟唱晚》是古箏四級考級中必彈的曲目,也是古箏傳統曲目中頗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其名來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詩句形象地表現了古代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晚景中,漁舟紛紛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曲中描寫的也是一幅漁夫收獲的歡騰之景,作者想表達的便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與熱愛。樂曲頗多運用韻補聲的手法,再加上動靜結合,既有枯草蘆葦之蕭瑟,又有捕魚收獲之歡騰;但初學者或是年齡尚小的學生在理解其意境方面會有些難度。
就其段落來說,共分為三段:慢板、快板以及尾聲。本曲的慢板部分,前半部分節奏較為緩和,描寫了蘆葦叢中波光粼粼的靜謐之境,萬物寂賴之境界,需要演奏者不僅要放慢速度,還要感受其音樂的起伏;慢板的后半部分節奏開始變快,也出現了一些對比手法,氣氛開始變得活潑起來,這也為后面的快板部分做了鋪墊,技巧要求也愈加難了一些??彀宀糠值墓澴嗍怯赏恍芍貜腿?,而后由慢漸快的過程,對背誦記憶要求較低,但是對速度變化和快速彈奏的技巧要求較高??彀褰柚鷼g快的節奏來體現收獲的景象,以及古代市井中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盛世之境。最后的尾聲雖然只有短短八小節,但是也有快慢的變化,如同落英,在空中徘徊翻轉似乎留戀于空中,這也許就是傳統曲目中古老的美麗吧。最終,全曲落在宮音上,為整首曲子畫上句號。
其實,整首曲子的技巧并不是非常難,但是曲中的一些技巧需要特別注意,例如,滑音不像一般的滑音,需要在滑音時感受其音的變化,這對演奏者左手的要求較高,需要其自如地掌握力度,體會以韻補聲的美妙;而曲中的快板部分更是在速度的基礎上加入了刮奏,需要演奏者在掌握旋律音的同時,及時調整刮奏的速度,這對于考級的學者來說較為困難,需要多加練習。還有曲中的“4”音,需要演奏者掌握音準和顫音的技巧,這也是考級的同學需要注意的。
就整首曲子的情感來說,其掌握難度較大。整曲的情感心境應是回歸唐朝盛世時期,沒有現代的收獲技術,想要不挨餓只有勤勤懇懇的勞作,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收獲,反映的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豐腴感和作為當時的人民所感受到的一種身處盛世的成就感。首先慢板部分要有一種宏觀的視角,即欣賞祖國的疆域之大以及大好河山之美。其次再回歸到微觀,水塘里很安靜,只有幾只青蛙咕咕作響,水草郁郁蔥蔥。一位老漁夫披著蓑衣戴著斗笠,乘著一葉扁舟,慢慢在靜靜的水面上劃開漣漪;天上月,水中影,月明星稀,天地的一切都在為馬上要來臨的豐收做安靜地等待。隨后,漁夫拋下去的網有些許的動靜,魚兒在網里暗暗掙扎,漁夫也在找最合適的時機。而后發展到了快板,漁夫見時機成熟,開始慢慢收網,先輕輕地拉了拉網做試探,隨著魚兒的掙扎越來越熱烈,漁夫的力氣漸漸變大,隨后將漁網一把拉起。漁夫豐收大喜,回到家,家人也大喜。萬家燈火通明,市井熱鬧,合家歡樂。最后到了尾聲,視角又從微觀到宏觀,一片唐朝盛世,河山靜好。
此曲的拿捏不僅需要技術上的過關,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畫面的想象力,更要有家國的胸懷。演奏者要做到心手合一,能從思想上體現到實踐上,這也是樂器演奏方面最精通的表現。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而言,教師要強調畫面與意境,反復描繪,加強引導。習琴之路漫漫,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