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霏 北京舞蹈學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跳舞已成為緩解生活與工作壓力的重要手段。舞蹈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具備較強的多元化特征,人們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舞蹈類型。身為一名現代舞編導專業的研究生,在學習生活中對舞蹈編創的研究比較多,關于舞蹈編創表現形式有諸多思考。本文針對傳統和民間舞蹈元素與現代生活的有機結合進行梳理分析,借以全方位提升自身舞蹈編創的水平。
通常情況下,舞蹈的取材來源于實際生活,蘊含生活氣息的舞蹈才屬于具備靈魂的舞蹈,很多舞蹈編創者都比較理解生活的真諦,再結合合理、科學的創作手段與標準,最終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舞蹈編創作品。在舞蹈編創中需要展示出相應的主題動作,主題動作在舞蹈編創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舞蹈只有擁有主題,才是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給予觀眾強烈的美感,觀眾在看到舞蹈之后,就能聯想到舞蹈所要闡述的思想。在舞蹈編創過程中,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成為主題動作,并且舞蹈編創者要善于提煉舞蹈主題動作,廣泛地收集各類信息,實施全面的分析,善于抓住每一個細節問題。在舞蹈編創中,需要創新舞蹈的主題動作,讓舞蹈具備全新的理念與想法,充分吸引觀眾。最后,要把舞蹈編創中的主題動作與音樂融合在一起,舞蹈主題動作要有合適的動作,才能展現出舞蹈主題動作美好的一面。同時,合理、科學地運用舞蹈主題動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連貫的動作才能讓舞蹈展現出最理想的效果,舞蹈中必須有一段是最吸引人的,類似于歌曲中必須有高潮部分。
我國優良的傳統民族文化值得被繼承、弘揚,所以在舞蹈編創過程中一定要融入一些民族元素,在舞蹈作品中充分展現出民族情感、民族氣息。民族舞蹈來源于民族民間,如蘇自紅是較為著名的編導家,她在青藏高原體驗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了《牛背搖籃》,在這個舞蹈作品中充分體現出了藏牧區的生活。同時,在編創民族舞過程中,一定要符合當地民族的生活情趣,如傣族的舞蹈作品比較具備感染力、生命力,在編創過程中一定要展現出傣族少女樸素、自然的風格。在編創民族舞過程中,一定要體現出“形”“韻”“意”,其中“形”指的是舞蹈動作的動態體征;“韻”指的是動作的內在聯系與舞蹈詞匯的表現力;“意”指的是舞蹈作品所要展現的意象、內涵等。
很多經典的舞蹈作品都具備較強的人文氣息,比如《天鵝湖記》《雷和魚》等,這些舞蹈沒有脫離人們的現實生活,能洞悉人性,在專注現代化的同時,也沒有停止對傳統舞蹈的思考。在舞蹈編創中雖然要用到技術,卻不會存在“唯技術”的問題,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可以展現出舞蹈編創者的思想和性格,讓舞蹈編創散發出濃烈的人文氣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外來文化涌入中國,很多舞蹈編創者在舞蹈創作過程中經常會融入很多流行元素,但是卻忽略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果舞蹈作品嚴重脫離了人的言行和思維中的理想、信仰、價值取向,那么這部舞蹈作品就失去了內在的生命與靈魂。所以在舞蹈編創過程中,一定要讓舞蹈編創散發出人文氣息,在弘揚、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再去追求創新,這樣才是最優秀的舞蹈作品。
在舞蹈編創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展示出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以此來提升舞蹈作品中的藝術感染力,這樣才更容易走入群眾的心中。首先,舞蹈編創者需要大膽地想象,多借鑒一些優秀的舞蹈編創素材,但是要巧妙地對舞蹈素材進行加工,以此來提升自我編創的技巧與能力。其次,在舞蹈編創過程中還要保證舞蹈作品的創新性、創意性,以此來提升舞蹈作品的檔次。要想讓舞蹈編創具備創新性,除了要在舞蹈主題上追求創新,還要在演員的表現手法、表情、服飾與舞臺造型上多下功夫,解決當前現代舞蹈較為抽象、觀眾難以理解的問題,更加關注觀眾的內心感受,把舞蹈的內在性與外在性融和起來。同時,在舞蹈編創過程中還可以融入一些多元化的舞蹈元素,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借鑒印度舞蹈的靈動性,俄羅斯舞蹈中的婉約恬靜,美國的嘻哈風格等。
總之,在舞蹈編創過程中,編創者要不斷地探索更多的表現形式,在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能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讓舞蹈作品具備較強的藝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