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玉新
“互聯網+”時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跨界融合、重塑結構和聯通一切。為了適應這一時代要求,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在學科建設上,出現了各學科互相滲透與融合的趨勢。那么,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也就必須打破以往過分強調分化而對學科之間的綜合與關聯重視不足的局面,進行跨學科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16年6月成功申報了無錫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指向學生素養提升的初中‘學科+’課程群建構”。此項目基于“互聯網+”思維和“整體教育”理念,解決學科“分科”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形成的壁壘,形成一種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聚合效應。
回首我校在“學科+”課程開發上所走過的路,可以說我們是在建設不斷升級的“學科+”課程群。
在申報“指向學生素養提升的初中‘學科+’課程群建構”項目之前,我校已經在“學科+”課程開發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探索就是立足學科自身進行的“學科+”建設,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拓展延伸課,是一種“學科基礎+專項”,例如“體育基礎+籃球”“語文基礎+名著閱讀”“英語基礎+讀報”等,我們稱之為“學科+”的1.0。
這種學科內的拓展延伸課,是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順應了課程向縱深和精微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做法就是因人設課,老師擅長什么,就開什么樣的拓展課。總的出發點就是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課程;但缺乏清晰的整體課程觀,所開課程的教學指向也不是十分明晰。
當我們在學科內打轉的時候,有老師提出,是否可以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進行跨學科協作,開發出一門課程,讓兩個甚至更多的學科老師同時為學生服務。于是,我們從一片片隨處可見的樹葉出發,開設了“菁園葉語”“葉脈書簽”等微課程。我校進入了“學科+”2.0時代。
“學科+”2.0是一種微課程內的“學科+”,是一種跨學科的課程整合。這種課程整合,是以一個共同的任務或項目為中心,同時運用多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實現各門課程之間的有機融合。并在此基礎上,根據總目標的需要,組織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這種探索是在追求課程的素養指向性。
同時,我校的這種尋求跨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積極響應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文件要求。該文件明確指出,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我校跨學科整合課程的開設,受到了學生的極大歡迎。以“學科+”2.0版本為基礎,我校成功申報了無錫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
為了有效推進“指向學生素養提升的初中‘學科+’課程群建構”項目的研究,我校多方聘請專家來校指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楊四耕教授為我們帶來了完整的全新的“課程群”理論。
楊教授指出,“學科+”不能只局限在微課程內,還要在微課程之間建立聯系。否則,容易“碎片化”,難以形成真正的“課程群”。課程群指的是“以特定的素養結構為目標,由若干門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彼此連接、相互配合、深度呼應的連環式課程集群”。課程群大體可分為知識型課程群、方法型課程群、問題型課程群等幾大類。
運用“課程矩陣”來確定課程與目標之間的交互效應,運用交互效應矩陣理論的運算方法,分析課程與目標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以確定課程對目標支持程度的信息,獲得建構課程群、優化課程體系的依據。據此,我們可以將課程對目標的支持程度由強到弱分成若干等級,其中支持度最強的就是關鍵課程。
以語文學科為例。由于語文考試主要考閱讀與寫作,語文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中的“聽”和“說”,往往就容易被忽視。而聽、說能力不僅是語文素養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因此,語文學科需要開設的拓展課,不能僅僅服務于閱讀和寫作,還要服務于傾聽和口語表達。為此,我們將“漢字聽寫”“演講”“課本劇”等語文學科的微課程置于優先位置。
用課程矩陣優選出關鍵課程之后,再將這些課程按照相互之間的依賴程度進行排序,靠前安排依賴程度低的課程,靠后安排依賴程度高的課程。安排在前面的課程,稱之為“前繼課程”,安排在后面的課程,稱之為“后續課程”。“前繼課程”與“后續課程”之間形成的鏈接就構成了“課程鏈”。
這種根據課程之間的依賴程度建立起來的“課程鏈”,可以將分散在不同學科的微課程變成一個更高級別的課程群,我們稱之為“學科+”3.0。這樣,那些跨學科的微課程,就不再需要各學科的老師在同一個教室出現,而是通過結構鏈的方式安排在了課程表之中。
例如,“劇演類”鏈式“學科+”課程群,就是由語文、英語、歷史等學科的“情景劇”課程構成的一個小型“學科+”課程群。與“學科+”2.0不同,如今的“歷史情景劇”課程不需要語文老師直接參與,因為它有“前繼課程”——“語文情景劇”。在“語文情景劇”這門課上,學生基本掌握了“情景劇”劇本寫作以及表演的基本功。這樣,歷史情景劇和語文情景劇二者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縱向鏈式關系。看“情景劇”表演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英語學科也開發了英語情景劇,從而與語文情景劇形成了一種橫向鏈式關系。甚至理化生學科也可以將自己的學科知識進行“劇演式”處理。
表面上看,語文情景劇是前繼課程,很大程度上是在為“歷史情景劇“”英語情景劇”等后續課程的學習服務。實際上,所有的后續課程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反哺前繼課程。這樣,各學科微課程之間的“鏈”就會相互回環交錯,最終形成了網狀的課程群級的“學科+”,一個真正體系化的“學科+”,從而真正稱得上是“學科+”課程群。
在接下來的研究道路上,我們將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一如既往推動我校“學科+”課程群建設向更高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