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平
(德州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食品是國民生存的基礎,民以食為天,食品質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經濟水平的提升促進了人們對食品需求的提升,食品添加劑在提升口味及外觀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且其安全問題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新《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生效,該法律十分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引領我國食品生產從衛生向安全轉變。從實際情況來看,法律只是一項參考機制,為提升我國食品安全,需要不斷對《食品安全法》進行完善,因此需要重視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管制。基于此,本研究從食品添加劑入手,結合新《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探究食品添加劑使用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并研究有效應對策略,實現對食品添加劑的有效規范。
食品添加劑主要是為改變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或為提升食品的耐性而添加到天然或人工合成物質中。向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不僅能夠提升食品質量,改善口感,還能延長食品保質期,便于加工和保存。當前我國食品添加劑共有20多大類,1000多種,從市場調查來看,幾乎所有的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劑。因此,食品添加劑的管控關乎我國民眾的切身利益。
食品添加劑可分為天然和人工合成兩種,其中天然食品添加劑主要是從動植物組織內提取,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劑則是通過化學合成方法,通過化學反應提取出有機食品添加劑。從現狀來看,天然食品添加劑在市場中占比較少,當前大多數食品添加劑均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到食品中可有效促進人們的食欲,提升食品的感官。但從健康角度來說,食品添加劑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食用者的身體不受損害。
向食品中加入食品添加劑是食品生產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劑才能生產出健康營養的食品,而從已曝光案例來看,濫用食品添加劑已經成為全國人民需要面對的問題,因此在新《食品安全法》編制時就十分重視食品添加劑的管制規范,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做出詳細規定,對違禁、過量使用造成民眾健康受到威脅的行為明令禁止,并明確懲罰措施。從市場反應來看,當前市場上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主要包括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使用工業添加劑替代、使用化學違禁品替代添加劑等,針對這些違法行為需要在新《食品安全法》的支持下進行監管,并對違法者進行嚴懲,保障我國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食品添加劑被廣泛應用到食品生產中,由此帶來食品添加劑濫用的不良情況,許多食品添加劑使用不當的案例被曝光,在社會上引起恐慌,相關部門也重視食品添加劑的管制。通過社會上發生的案例可反映出食品添加劑在使用中的問題,基于此可將相關案例例舉出來,相關事件如下:
(1)2015年10月,云南昆明市群眾向相關部門檢舉,反映五華區有3家米線店售賣的成品米線中可能存在濫用添加劑情況。相關部門在接到群眾舉報后迅速反應,組織人員對該處3家食品店進行突擊檢查,現場取樣,檢測其生產的米線和卷粉材料,并未發現添加劑超標情況,后抽取該店顧客未食用完的米線殘羹和湯汁進行檢測,均發現有二氧化硫物質殘留,樣品檢驗不合格,判斷為濫用焦亞硫酸鈉,并在調查中查獲焦亞硫酸鈉等幾種添加劑包裝袋和殘留添加劑,但該店家矢口否認,說米線烹飪過程均在顧客視野范圍內,不存在濫用焦亞硫酸鈉的情況。調查人員對其調味品進行抽樣檢測,發現其所謂的醬油中混有大量焦亞硫酸鈉溶液,在鐵證面前,老板才承認其罪行。通過調查,了解到該店為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外觀,與該處一醬油生產作坊暗簽協議,讓其提供焦亞硫酸鈉溶液和醬油混合的調味品,不僅可以掩人耳目,還可達到對米線等產品漂白的目的,米線老板對其犯罪行為供認不諱,并如實招供其該種犯罪行為已經持續3年之久,而醬油作坊生產出來的產品供該區多家門店出售。相關部門依據新《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對店面進行查封,并依據搗毀醬油作坊,后交由法院處理。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為提升食品外觀,向調味品中惡意、過量添加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對人的皮膚造成嚴重危害,該案例還反映出當前部分商家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顧群眾身體健康,惡意向食品中使用違規添加劑。
(2)2015年9月1日,海南省海口市某處水果批發市場群眾向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反映,該處售賣的甜棗存在異常。相關部門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暗訪,采集樣品,通過抽查,發現該市場甜棗中的糖精鈉含量為0.3g/kg,但該市場甜棗負責人均表示不知內情,其販賣的甜棗也是收購而來。相關部門立即成立專案組,通過逐步搜查的方式,查找到該甜棗的終端供應商,發現其使用葡萄糖溶液進行甜棗加工,保持甜棗口感。供應商解釋受到天氣影響,需要使用葡萄糖溶液進行浸泡,而該葡萄糖溶液實際上并不屬于違禁品,但相關部門取樣、抽檢后發現商家所謂的葡萄糖溶液中含有超標糖精鈉,實際上屬于糖精鈉溶液。供應商也提供出包裝,上面明確說明是葡萄糖溶液,但缺少生產廠家。供應商以不知情為由推脫,在法律的威懾下,供應商最終供出該調味劑的生產商,生產商則反映自己生產的就是糖精鈉,而生產糖精鈉并不犯法,該種情況屬于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甜棗供應商則認為該種行為是甜味劑生產商造假所致。一時間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相關部門最終通過釣魚執法的方式,假扮買家進行聯系,最終發現該甜味劑生產商為促進糖精鈉銷量,與買家串通以假包裝方式,一旦事情敗露則以多種理由推脫。最終在事實面前,甜味劑生產商以及甜棗生產商對其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通過以上案例可知,我國新《食品安全法》在執行方面仍舊存在一定不足,需要結合其他手段才能查明案情,該案例一度存在無法判斷過錯方,也缺少定罪證據,若非商家疏忽則該案例難以偵破。該調味劑添加劑濫用情況說明調味劑添加劑濫用情況已經從個體作案發展為產業鏈作案,出現該種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新《食品安全法》在威懾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即宣傳不到位,懲罰力度明顯不足,商家違法使用添加劑承擔的風險在其可承受能力范圍內;另一方面說明我國新《食品安全法》的執行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需要進行針對性改善。
(3)2016年10月12日,嘉興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接到群眾舉報,聯合秀洲區有關部門對秀洲區的所有咖啡廳進行突擊檢查,通過現場調查可知該地區共有6家咖啡廳使用的咖啡香精存在異常,對其進行樣本檢測發現咖啡香精中存在過期原料。對6家咖啡廳當事人進行審問得出,這幾家咖啡廳聯合一家名為安寶莎香料有限公司的企業進行違法行為,之前存在的大量三醋酸甘油酯已經過期,為降低成本,咖啡廳便與安寶莎香料有限公司合作,由安寶莎香料有限公司將過期的三醋酸甘油酯與其余原料進行混合后制作成咖啡香精,并經過相應工藝對其進行偽裝,之后低價供應給這幾家咖啡廳。咖啡廳在明知道這些咖啡香精有問題的情況下仍舊將這些非法香精添加到咖啡中高價出售。根據當事人交待,濫用違規咖啡香精的行為已經持續4年之久,當地咖啡廳大多知道內情,安寶莎香料有限公司生產的咖啡香精已經供應至安徽、江蘇、上海、河南等地。之后,相關部門對這6家違規咖啡廳進行停業整頓,并處以一定數量罰款,對安寶莎香料有限公司則吊銷其生產經營許可,并交由法院處理。
由上述案例分析可知當前調味品濫用添加劑情況十分普遍,并且在某行業內可能規模較大,會對大范圍內的民眾造成健康威脅,濫用添加劑已經上升到社會角度。同時由于我國監管體系存在一定問題,導致案件偵破難度較大,案件偵破時間較長,在案件偵破期間仍會導致一部分群眾利益受到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當前發生的食品添加劑案例較多,相關部門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對其進行管控,在新《食品安全法》的支持下,需要克服現階段的問題,促進我國食品添加劑的合理使用。
從以上案例總結得到當前食品添加劑管控問題所在,在新《食品安全法》的支持下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了以下幾項應對策略,消除食品添加劑濫用對群眾造成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過食品添加劑違法現象,但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完善,執行力度強,而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法律體系方面仍有待完善,只能在現有基礎上對食品添加劑安全問題進行逐步規范。
在新《食品安全法》中,與食品衛生管理各個環節相關的部門一共包括5個,分別為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及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通過以上部門針對初級產品、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等進行有效監管,形成有效監管鏈,管控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但在實際監管中,一些食品添加劑違法使用的行為為主體的違法緩解存在不易界定情況,并可能存在鉆法律漏洞的情況,從而導致監管空白。基于此,需要積極探索新的監管模式,將品種管理和劃區管理結合起來,例如上述案例中的甜棗,從食物鏈角度來說屬于生產環節,但其浸泡環節在小作坊中完成,這些作坊都不具備生產資格,未獲得生產許可證,因此不屬于質量監管局管理。同時對于未進入市場流通部分的甜棗,工商局對該部分也無權管理,而農業部門認為該甜棗已經成為商品流通,因此不屬于農業初級產品,不屬于其管控范圍,因此導致生產商以及小販們肆無忌憚地讓該甜棗流入市場,并可能出現泛濫情況。而2016年發生的違規生產和使用咖啡香精的情況之所以泛濫到多個省份,與監管部門沒有給予足夠的監管存在一定關聯,包括問題產品在生產出來后并未得到跟進,該處監管存在一定空白,這一空白直接導致大量假料酒泛濫。
通過以上表述可知當前監管體系存在一定問題,因此,在食品添加劑監管過程中需要5個監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推舉出1個總負責單位,對各級別單位進行協調監管,并對當地市場中出現的各種食品添加劑違法行為進行鑒定,認定事件主體,并協助其他部門展開監管;總負責單位在實際監管中具備絕對領導地位,并且需要得到法律認可,通過總負責部門單位的領導,實現對整個食品市場進行有效監控,并可將該體系寫入相關法律中。在明確各個部門的責任時,不可一棍子打死,可針對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避免責任糾紛,消除監管空白的情況。
近些年,國家和相關部門十分重視食品安全,從消費者安全角度考慮,對食品生產體系進行認證是最有效的方法,通過該方法可實現對食品生產從原料到成品售出整個供應鏈的監管。當食品生產過程中其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必將導致下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后續環節均會帶有問題。對食品添加劑使用管控也是如此,若一個環節存在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將影響到后續過程。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分布廣,當食品生產出現安全問題必將影響眾多民眾,且善后工作難度較大。因此,需要建立規范化食品鏈的認證體系,在食品鏈管控任何環節都進行記錄,并需要出具報告,只有具備所有環節記錄和報告才能對外出售。海南省海口市某水果批發市場的甜棗浸泡過程本身不違法,但由于其不具備相關報告導致責任一時間無法認定則是法律監管方面的漏洞,若對該過程實施認證,則出現該種情況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對食品安全進行管理,需要從食品鏈角度建立對應準入制度。當前我國食品市場的供應商仍有一大部分通過小作坊生產方式,這些小作坊大多不具備生產資格,衛生環境、生產工藝、食品安全等均無法得到保障,且其逃脫各種稅收,因此成本較低,生產出來后就以低價格沖擊市場,對食品供應鏈其他經營者有較大吸引力。而監管部門人員不足以及設備有限,在監察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導致監管部分存在一定問題,若要對所有環節進行實時監測將會導致檢測成本過于高昂。基于此,可針對食品鏈建立與之對應的準入制度,對各項指標進行規定,包括生產場地大小、生產設備、技術指標等,并發放統一生產許可證,對一些無證生產的小作坊一旦發現,直接進行取締,并在產品各個環節建立認證,可在各個環節查看其之前環節的生產信息,未經認證的食品不可流入市場。相關部門定期對產品進行檢查,檢查項目涉及各個環節,從而保證整個市場的安全運轉。在進行食品添加劑管控過程中需要廠商明確將相關添加劑名稱及用量標出,并通過定期抽查核對,一旦發現問題則立即針對該食品制定應對措施。
當前我國食品市場需求較大,且食品市場從業人員素質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而監管人員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其自身專業素養不足,且在執法能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為提高執法效率,需要結合食品生產多個環節對執法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制定科學的法規培訓和執法,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強化法律意識。例如海口市某水果批發市場的執法人員在其執法過程中遇到一定困難,由于執法過程缺少標準化流程,在執法經驗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導致該案件反復偵查,短時間內難以取得進展,最后因為偶然因素才完全破案,若制定標準化審查程序且執法人員經驗豐富,便不會因為責任無法歸屬導致案件短時間內無法取得進展。
一般而言,食品添加劑案件都具備突發性,大多是因為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收到群眾舉報而展開突擊檢查,而生產商和供應商都具備極強的反偵察意識,若相關部門在事件處理第一時間未掌握有效證據,后續再次偵查將難以獲得強有力的證據,因此需要首次偵查就讓食品添加劑違法人員無處遁形。基于此,完善的食品添加劑案件預警機制必不可少,需要創建食品衛生公共平臺,進行新《食品安全法》的法律細節以及實施細則宣講,以此實現全民法律教育,讓民眾具備基本法律意識,懂得通過法律保護自己,在受到食品添加劑濫用危害時懂得積極保留證據,并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在監管過程中建立逐級上報制度,保證平級之間信息溝通流暢,確保所有信息均可被有效傳遞。并在案件發生時各級部門立即啟動,各司其職,對案件現場進行有效偵查,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效控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例如在一些食品添加劑案例被曝光后會因為局部問題造成整個行業的頹廢,甚至影響到一些基層百姓的生活。例如在2016年發生的違規咖啡香精就影響到調味品市場,許多百姓甚至連調味品都不敢購買。而海口市某水果批發市場的甜棗事件由于被群眾曝光,在網絡上造成極大恐慌,許多甜棗因此滯銷,并造成其他同類水果出現無人夠買的情況,許多果農因此血本無歸,并在之后的幾年內難以恢復經濟水平。因此,合理地曝光可對違法者起到威懾作用,但也會導致食品鏈其他無辜人員受到影響,因此在信息處理方面需要有所斟酌。
食品添加劑問題由來已久,當前在針對食品添加劑案件當事人懲罰方面缺少統一標準,例如我國新《食品安全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均對食品生產環節進行規定,但存在部分沖突。例如在“信息發布方面”造成一定規模重疊交叉,當食品安全涉及到群眾人身健康時,二者均對懲罰結果有規定,但規定確實截然不同的,在遇到相關事件時遵循二者其一就會與另一部法律產生沖突,因此導致許多懲罰措施存在一定不足,且從整體來看,對違法者的懲罰力度不足也是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較為普遍的原因之一。例如在以上甜棗案件中,既可按照《食品安全法》進行判罰,也可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行判罰,因此懲罰標準不統一是詬病。因此,相關部門需要針對不同法律中對于食品添加劑濫用行為的懲罰措施進行統一。其次需要提升懲罰力度,讓違法者明白違法需要付出極大成本,起到良好的威懾作用,并可考慮使用食品登記生產方式,讓食品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明確出責任人,一旦發生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立即取消其生產資格,并進行大量資金懲罰,必要時取締食品生產和銷售企業。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也隨市場需求發生改變,若要真正解決食品添加劑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法律宣傳,提升全民素質,并加強對市場的掌控力度,維持食品市場良性發展。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生產必不可少的材料,當前食品生產中普遍存在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新《食品安全法》對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做出了較為充分的規定,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卻未取得理想效果。本研究就以幾項調味品添加劑濫用案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當前食品添加劑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的根本原因,從完善監管體系、構建規范化的食品認證體系、建立食品鏈所有環節準入制度、加強安全培訓、定期考察專案人員素養、建立食品添加劑案件預警機制、建立統一標準體系、加大處罰力度幾個方面入手,且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法律宣傳,提升全民素質,并加強對市場的掌控力度,持續進行改善,促進我國食品生產環節的安全性,提升新《食品安全法》的約束力,針對食品添加劑濫用情況制定有效的解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