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闖
歷經數千年積淀,民間舞蹈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民族特征,轉變成一種具有新的象征意義的表現形式,漸漸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與意義。由此我們展開探究,深挖民間舞蹈中原汁原味的文化色彩與真實內涵。
我國屬于多民族國家。由于各民族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各民族的民間舞蹈皆有其民族的特征,就像是一個天生的符號,在舞蹈的內在精神和外在表現之間深深刻印下不朽的印記,成為民族文化的特征表現。
由于西藏地處高原,天氣寒冷,人們常常穿著厚重,因此在其民間舞蹈的表現上,就以飄逸而沉穩為主要風格,往往是通過下半身的主動動作,帶動上半身的身體進行律動,形成了獨特的藏族民間舞蹈。在“嘎巴”這種舞蹈當中,男子為主,女子為輔,動作厚重而自然,體態剛勁而瀟灑,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潛藏著“秧歌”這種舞蹈形式的色彩,而這恰恰與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息息相關,是漢文化進入藏區后,對藏族民間舞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進而展現出如今的狀態。這就是民族性的直接表現。
在傣族的民間舞蹈中,其表現與藏族舞蹈完全不同。傣族舞風格濃郁,情感內在而含蓄,舞姿秀美而雋永,動作婉轉似流水,造型表現如雕塑,上半身的動作非常豐富,手勢變化鮮明有律動感,下半身則動作靈活而穩定,時而踏跺,時而疾馳,讓身體形成完整的起伏,使得體態動作更加具備美感。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民間舞蹈也會因為地區位置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文化特征。
首先談一談江南地區的民間舞蹈。江南乃水鄉,秀美的風景養育了柔美的人民,所以在江南地區的舞蹈表現中,纖秀靈巧、溫柔嫵媚、和諧流暢是主要的風格,動作活潑自由,手與腳的協同性如同微風擺柳,腰胯之間的扭動又展現了江南女性的柔和與娟秀。這是江南人骨子里存在的優雅和淳樸,更是一方水土造就的人民性格。
而同樣作為水鄉的湘西北,其民間舞蹈卻與江南地區有所不同。湘西北有山有水,富足的自然資源造就了湘西北人勤勞而勇敢的樸實性格,由此在他們的舞蹈當中,也集中體現在生活情趣和勞作的過程。比如像采蓮船、捉龜舞、蝦燈舞、蚌殼舞等,皆體現了當地獨有的生產和生活狀態,這就是民間舞蹈在地域性方面的表現。
民間舞蹈大多來自于勞苦大眾,他們在創作舞蹈的過程中,基本圍繞勞作動作或者慶祝豐收的主題,由此展現出勞動人民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點。比如前面提到的湘西北民間舞蹈,就是典型的以勞作動作為基礎,通過藝術加工形成的舞蹈形式;又如北方地區的民間舞蹈“秧歌”,盡管不同區域的秧歌各有特色,但是其起源,都是來自于插秧、拔秧等農事勞作動作,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高高興興勞作,希冀秋天的豐收。
民間舞蹈往往還存在于一些古老的儀式當中,通過舞蹈來表現儀式的重要程度,比如在生育禮、成人禮、婚禮、壽禮、喪禮等儀式的舉辦過程中。而另一方面,在節日的慶祝過程中,也存在大量的民間舞蹈,比如有慶祝元宵節的“跑燈舞”“龍燈舞”等,將舞蹈與花燈結合,形成了與節日特色交相呼應的舞蹈風格。
宗教因素也是古代民間舞蹈創作的一個來源,古人信奉神明,所以產生了眾多與宗教、祭祀、圖騰等內容相關的舞蹈。在藏族舞蹈中,“擬獸舞”就是藏族人民對于其圖騰的一種崇拜展示,結合牦牛、獅子、孔雀、鷹等多種動物的動作,以表達人們對于其民族圖騰的信奉與熱愛。在傣族人民的意識中,孔雀是美麗、善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所以孔雀舞表現了傣族人民對于孔雀的尊崇和歌頌;而大象是財富的象征,所以就有了“象腳鼓舞”的舞蹈形式,以此展現傣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湘西北,卻有著獨特的巫術文化,雖然如今這種活動已經漸漸消失,但是像“搬郎君”這種舞蹈卻得到了流傳和發展,其本身是請巫作法的迷信活動,但是隨著其藝術性質的獨立化,形成了一種獨特風格的舞蹈形式。
民間舞蹈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兩大文化特性,受到民族文化與區域文化的影響,導致民間舞蹈產生了強烈的差異性;而民間舞蹈由其來源追溯,則展現出勞作、人文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內涵表現,是民間舞蹈中傳統文化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