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蘭
真正的美術并不是單指繪畫,它與生活實踐息息相關,是構成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美術教育的開展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著五千年的沉淀與積累,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的向往,是他們精神面貌的展現。學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傳統文化的充實,傳統文化也能夠給學生們的生活學習帶來樂趣,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不知不覺地幫助學生樹立“三觀”,給予精神力量。
我國的傳統藝術作品也一直在追求精神意蘊和情感表達,反對形式主義。學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與藝術品鑒賞能力,離不開文化底蘊的積攢。傳統文化藝術引入到課堂中,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意義。民間傳統藝術通常有著較強的實踐性,操作起來很簡單,方便學生去學習。學生的高效學習也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此一來也有助于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也更易于養成創新實踐精神。傳統藝術品融入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有著豐富精神文化意蘊,對學生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在接觸這些傳統藝術作品時,也很容易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榮譽感。
西方雕塑作品是高職美術課堂上的常客,經常作為教具出現。這些教具大多是用石膏制成的西方雕塑作品,如《自殺的高盧人》《抱鵝的少年》《維納斯》等都是經常出現在美術課堂上的教具。毋庸置疑,通過這些教具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美術知識,提高自身的美術造型能力。但是這種教學現象也需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西方文化作品的大量引入使學生很容易產生“崇洋”思想,忽視了我國傳統文化,甚至對西方雕塑作品耳熟能詳,各種知識背景爛熟于心,而對我國雕塑作品卻十分陌生。甚至連兵馬俑、樂山大佛之類的優秀文化結晶都不甚了解。在高職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我國優秀藝術作品的導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高職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時往往缺乏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比起自主思考,他們更愿意機械式地模仿,學生作品本質趨同,雖然保證了技法運用的準確性,卻忽視個性化的表達。這就需要高職教師注意起來,鼓勵學生將基本技法與創新意識和傳統文化積淀相結合。
高職課堂中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度低是一大問題。從背景知識而言,學生們往往對國外藝術家以及當時的創作背景耳熟能詳,而對于國內的藝術大師卻了解不多,甚至不愿意主動去了解;從課堂實踐而言,學生對于西方美術技法的運用較多,對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技法的運用明顯不足,對篆刻、山水畫技法更是顯得十分陌生。尤其是計算機設計課程的開設,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加得不到重視,中國傳統美術文化在實踐課程中的比例也日漸下降。教師的不重視,學生的不了解,新的美術創作方式的誕生使得傳統藝術作品的傳承更加困難,這一問題的改善離不開師生共同的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承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成為高職美術課堂的一大重要使命。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體系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得到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深度認同,我們既不能小看、忽視我國的傳統文化,又要想方設法推陳出新地改造傳統文化。在這一背景的驅動下,高職美術教育也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并將其與現代美術技法相融合。高職美術的教學不應一成不變,也不應沒有立場,需要辯證客觀地去看待和運用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化藝術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傳統文化注入活力,既豐富我國傳統文化體系,又能夠讓我國傳統文化更好地為世界文化服務。
高職美術課堂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授課教師的導向。授課教師只有先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帶領學生走向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運用傳統文化。高職美術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對本職工作深度熱愛,在具備扎實專業技能的同時,要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擴充知識架構,才能夠更好地教育學生、服務學生。教師承擔著知識的傳遞和文化的傳承責任,要有辨別優劣,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師在不斷豐富課堂內容和形式的同時,要自覺主動地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職責,為學生和知識長河之間架起橋梁。
美術課堂是學生與傳統文化藝術之間的交流平臺,高職教師應該從多渠道引入我國優秀民間藝術文化,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放在第一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承擔起引路人的職責,尋求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課堂的有效實踐路徑。
第一,引入工藝品鑒賞內容。我國古代的石雕、玉器、彩陶、鐵器、瓷器、青銅器等作品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將它們作為教學內容引入課堂可以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帶來巨大提升。例如景德鎮的青花瓷,首先使用天然的鈷料在白泥上畫出裝飾圖案,再罩上一層透明的釉,然后利用高溫一次燒成出窯,這時候顏料會充分滲入到釉胚當中,青藍色紋路得以顯現,素雅美觀,渾若天成。帶領學生們了解青花瓷的工藝技巧和其蘊含的人文底蘊,體會古代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趣,這有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第二,引入古建筑鑒賞內容。中國古建筑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兼具了實用性與藝術性。我國不同的地域文化對于古建筑的影響十分分明,而不同地區的建筑特色也反應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北京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明清兩代的首都,當時的社會思想等級制度森嚴,思想文化嚴重受朝廷控制,在此大的背景下,故宮建筑群的格局與當時的文化氛圍就十分符合。故宮又被稱作“紫禁城”,位于背景的中軸線,坐北朝南,亭臺樓榭林立,裝飾森嚴肅穆,是我國古代權力巔峰的象征。而我國南方建筑以清雅風格居多,青瓦白墻是特色,房屋高大,清新通透,這與南方的氣候,較溫和的人文特色也不無關系。
第三,引入古詩詞鑒賞內容。中國古代詩詞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是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結晶,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詩、詞的成就達到了頂峰。在高職課堂上引入古詩詞鑒賞內容,對學生養成審美情趣,增強文化功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這么描繪,可以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天姥山的雄偉壯觀,然后根據心中所想完成繪畫作品。這就是優秀文化的感染力,美術課程中也是一樣的,也可以通過繪畫作品表達自己的感情,繪畫作品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撐,其價值也會更加厚重。
所有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廣闊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課堂之外的美術資源同樣也是高職院校的美術教師拓展課程內容的重要渠道。教學工作者要拓寬視野,發掘課堂之外的教育資源,例如就近的名勝古跡就是不錯的選擇。美術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們參觀名勝古跡,領會其中的文化特色與藝術技巧,回歸課堂后讓學生根據所觀、所感、所悟來個性化地完成藝術作品創作。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到當地博物館,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寶庫,匯集了多領域的藝術藏品,學生的興趣點和文化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然后觀察學習。教師可以選擇有價值、符合學生們需求的內容,重點點撥。
現代美術課程涉及包括動漫、服裝、室內設計等多個領域,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為美術創作注入靈魂。在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中,融入了傳統“俠”文化,貫穿著“懲奸除惡”“打抱不平”的思想,包括動畫中人物的造型、服飾,都取材于我國古代服飾。還有《大鬧天宮》《寶蓮燈》等優秀的動畫作品,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在服飾設計課程中,可以融入“中國風”元素,在色彩搭配,服裝整體風格,細節亮點等方面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例如,“西式的中山裝”“時尚化的旗袍”都是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體現。在室內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審美、技藝都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包括榫卯結構、山水畫裝飾、整體“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運用,讓室內設計更加彰顯文化底蘊。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猶如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可以為現代美術課程提供養分,注入靈魂。
高職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是一種現象級問題,上文簡單地歸納了原因:一是教師自身知識面比較狹隘,教學方式不夠豐富;二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高,高職美術課堂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比較少;三是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薄弱,創新能力較差。針對這些問題,所有高職教師、教研團隊都應該用于承擔起自身的職責,積極求新求變,在傳授學生美術具體技法的同時,也應該把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教學課堂中去,使學生明白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并引導其加以學習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