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雯雯
在新課改下,為了發揮學科教育對小學生的終身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人們提出了核心素養一詞。具體到音樂學科中,就是指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所產生的音樂理解、音樂表現與創新能力,也就是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所產生的一些藝術表現和多維認識。這一理念的普及切實轉變了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重點,需要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思維啟發性、情感熏陶作用與人格優化作用來優化學生的素質水平,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做準備。
情境,是指帶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教學環境,以學生的真實情感為基礎,以課堂生成為中心,便于學生在情境引導下進入音樂探究氛圍。客觀來講,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一定的情感因子,而這一隱性資源便是小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藝術欣賞共鳴的基本橋梁,反映著小學生的音樂理解程度。因此,學音樂教師要積極創設音樂情境,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音樂理解能力,為核心素養教學改革開個好頭。
在《紅蜻蜓》一課教學中,我便借助一個童話故事引入了本課知識。這個童謠故事以《紅蜻蜓》這首歌曲的歌詞內容為基礎,講述了紅蜻蜓想與本班學生做朋友,卻在路上遇到了一些阻礙的故事。學生十分喜歡童話故事,能夠在老師聲情并茂的語言引導下快速進入相應的情景氛圍,而這就為歌曲教學做好了準備,使其掌握了《紅蜻蜓》這首歌曲的歌詞內容,便于小學生完成歌詞識記任務。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學習《紅蜻蜓》這首歌曲所使用的二聲部合唱技巧,以及表現聲音強弱的技能手法,則可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音樂作品是為了利用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共鳴與理解,促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變化規律,以便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在音樂素養下,音樂學習應該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多維思考與動態交流為中心,所以音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音樂表現與音樂創造。
在《田野在召喚》一課教學中,學生需要學習頓音記號、重音記號和換氣記號,結合簡譜中的符號標志靈活調整自己的演唱節奏與演唱方法。在本節課上,我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每一個音符的表現效果,借助《田野在召喚》這首歌曲的音頻資料,引導小學生反復聆聽了這首歌曲中使用頓音記號、重音記號和換氣記號的節奏片段,鼓勵學生自主演唱,反復聆聽與對比,感受每一個音樂符號的藝術表現效果。在探究中,所有的學生都可暢所欲言,而我也會充分整合學生的音樂感悟,借此突出頓音記號、重音記號和換氣記號的演唱技巧與識譜要求。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音樂教學都是一直以統一的分數標注來篩選人才的。這就直接壓抑了學生的音樂創造意識,使其將基本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作為音樂學習的全部。然而,在音樂素養理念下,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與藝術表達能力可謂是重中之重,體現的是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因此,音樂教師要鼓勵小學生自主參與音樂創作,綜合優化學生對聽覺藝術的感悟與表現能力。
《采山》一課教學結束之后,我就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學到的器樂知識與技能展開器樂伴奏,同時鼓勵善于肢體表達的學生將“采山”活動創編成一個個形象直觀的舞蹈動作,以伴奏、舞蹈與歌唱相結合的方式來鼓勵小學生自主創造,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比如,在“樂隊”伴奏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與能力分別選擇了響板、三角鐵、沙錘、雙響筒,而這些樂器的音色比較特殊,融合在一起卻另有一番風味,很好地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感受。
在音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教學十分重要,為音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培養一批有著良好審美素養的優秀人才。因此,音樂教師要注意創設開放的、自由的、多維的音樂教學環境,全面解放學生,逐步培養與優化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