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而美術已經廣泛應用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故而,應當在小學時期重視培養學生形成美學素養,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藝術的表達方法,還應當充分掌握美術基礎知識與基礎能力,促使學生對于事物的發現能力、欣賞能力、感知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得到提高,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由于學生并不重視美術欣賞課,在課堂中很少能夠得到學生的回應,從而導致課堂教學陷入被動狀態中,情況較為嚴重時,還會導致教學受到阻礙。而且大多數教師在上課前并沒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與吸收。故而,只有教師全面掌握學習課程,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比如,對雕塑作品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熟悉校內雕像位置以及雕像名稱,在教學前,可參考網上的一些剪紙作品,在自己實踐操作后,再根據學生特點,指導學生制作雕塑。只有當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能夠在教學中吸引學生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欣賞教學過程中,采用一種有效的、積極的教學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從電視廣告中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廣告除了實際說明產品之外,還設計一個情景來表達產品,利用故事所具備的新穎性來引發觀眾的好奇心,或者是采用明星代言這種方式來吸引觀眾注意力。同樣的,美術欣賞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畫面表達能力與想象力。例如,在對梵高名作《向日葵》進行欣賞時,教師應當在教學前讓學生對向日葵在陽光下的開放畫面以及開放姿態有所了解,可以采用實地考察方式或者是觀看向日葵相關視頻的方式,促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真實地感受到向日葵。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融入多媒體,由于多媒體技術具備立體呈現這一特點,可以集成動畫、聲音、圖象、文字之后,能夠呈現出一幅完整的畫面,從而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知。
對于美術欣賞課而言,除了要培養學生具備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還應當培養學生具備發現美的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對生活中所存在的“美”具備洞察力與認知力。故而,教師應當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創新雕塑作品、創新地標建筑、創新海報等,促使學生能夠發現身邊的美,并且還能對美進行捕捉與鑒賞。另外,教師還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大量的生活元素,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美的品鑒能力。比如,在春天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春游活動,讓學生真正欣賞到不同種類的花,它們在風中的搖擺姿態;在夏天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雨后的彩虹;在秋天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去公園觀看秋天的落葉,看它們在風中翩翩起舞;而在冬天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們去戶外看雪,傾聽雪落下的聲音,看雪花飄落的樣子。
教師可以將各個班級學生做創作的作品收集起來,這種開展競賽活動與展覽活動。由于存在著地域局限性,無法充分營造出文化氣氛,所以教師可以將范圍擴大,將全校園作品收集起來進行展覽,可以與其他學校共同組織開展展覽互動,也可以開展校內展覽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團結意識與交流意識,還能夠起到拓寬學生視野的作用。
除此之外,作為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不僅應當具備豐富的美術知識,還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與人文意識,從而為學生樹立榜樣。
美術欣賞課實際上指的是通過學生評述及欣賞不同美術作品,不斷提高自身對美術的欣賞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欣賞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對學生主體意識進行拓寬,促使學生能夠在體驗過程中提高自我創新能力、設計能力、想象力以及認知力,以此來培養學生形成個人品質與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