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在長久以來的小學音樂教育中,本身就有一些缺陷。首先,音樂是音響、是聽覺的藝術,小學生要想聆聽和鑒賞音樂,就一定要靜下心來安安靜靜地聽音樂。但是又因為對于音樂的不理解,很多小學生認為,他們根本就聽不懂音樂,那么即使再悠揚動聽的音樂,小學生也不能滿足自身聽覺上想要達到的效果;其次,在長久以來小學音樂的教課形式上,因為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的發揮,使小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嚴重的禁錮,讓小學生本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束縛。
社會上對于小學音樂教育的氛圍,實際上也是一種極大的困擾。在許許多多當今流行的音樂里,有很多積極樂觀、陽光向上的流行歌曲,但也有很多悲觀消極、品質庸俗的糟粕之作。當今的小學生還沒有達到思考成熟的階段,他們不加以思索,自由地選擇自己認為好的音樂,這種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隱患令人擔憂。與此同時,大部分小學生的家長對于小學音樂教育的不理解和不重視,致使學生對學校音樂教育不能夠抱以正確、積極的態度。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說過,一個人的修養“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樂是人的最高修養,接受音樂教育才能最終完善高尚的人格,培養出良好的品質。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和諧的人。”小學的音樂教育,不只是告訴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能夠聽到音樂背后的聲音,通過音樂的美感、旋律等,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從而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更好地辨別身邊的善惡美丑。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教學實施的核心思想。在小學音樂的教育中,音樂的情感和態度以及音樂的育人價值都是放在音樂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小學的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單方面的獲得,更多是體現在音樂帶給人們的影響力、感染力等情感的各方各面。通過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從而更好地實現小學音樂教育的育人目標。
“八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音樂的起源,是因為人們的情感活動而產生的,音樂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靈。在小學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思想感情和內心深處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們的情感與音樂中的情感得到交融并且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全、美好的心靈。
學習《國歌》時,我們會無比驕傲,因為我們生長在中國這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中,我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國歌中的每一句歌詞都在我們的耳邊縈繞,讓我們不禁對我們的祖國和民族燃起無限的激情與熱愛。通過音樂教育,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更加深刻,這就是小學音樂教育育人價值的所在之處。它不僅讓學生懂得聽音樂,更多的是讓學生了解音樂背后的真摯情感,讓學生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激起他們對祖國、民族、社會、家庭的珍惜與熱愛之情。
把德育教育融入音樂教學,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以音樂學科滲透為基礎,德育教育為載體,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正確的音樂教學會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還會理解音樂作品更深層次的德育內涵。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感受美的體驗,這充分體現了音樂教學的個性化、人文化和時代化。美妙動人的旋律、感人肺腑的主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品行,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音樂的表現形式是藝術的,音樂的功能是教育的。如果說學校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那么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途徑則是音樂教育,同時也是有效的德育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所以,在我們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要不遺余力地將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