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曉霞
(廣元市婦幼保健院 四川 廣元 628000)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發病早期多無任何癥狀或癥狀較輕微,易被忽視,而臨床研究表明,若結核病不能堅持早期、合理、正規的治療,可引起結核菌耐藥和難以治愈,嚴重時還易危急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就需臨床探尋有效技術對結核病患者進行早期確診。以往,臨床多采用影像學技術、結核抗體、血沉、純蛋白衍生物實驗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止咳,其中,結核病影像學表現多樣,結核抗體等方法又易受其他感染性疾病、接種疫苗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難以實現結核病的準確診斷[1]。隨著,結核病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現代臨床研究出一項新的輔助檢查技術——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其通過對早期分泌性靶抗原-培養濾液蛋白10重組蛋白刺激T淋巴細胞后釋放γ-干擾素的量進行檢測,能有效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從而有助于判定其是否發生結核病。本文現將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在結核病中的診斷價值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齡分布:36-74歲,平均年齡(58.27±2.15)歲。納入標準:(1)患者均行病理學檢查確診,符合結核病診斷標準,(2)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慢性傳染疾病者,(2)存在精神障礙疾病或無法配合臨床檢測者。該項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均行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檢查,取患者5mL外周血置于抗凝管中,并顛倒搖勻抗凝管中的全血,再吸取1mL全血加入反應管中,上下劇烈晃動反應管,直至管壁出現泡沫,然后將反應管置于37℃水浴箱中孵育22-24小時,并采用移液器將血漿上清移入EP管中,再準備好親和素-辣根過氧化物酶工作液、洗滌液工作液、檢測抗體工作液以及標準曲線,重復進行洗滌、孵育、加樣、拍干等操作后,加入終止液,5分鐘內采用酶標儀對450nm處的光密度值(OD)進行讀取。
統計和計算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診斷結核病的準確度、敏感性、特異性,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陽性的判定標準為:當N≥0.5IU/mL時,(T-N)/(P-N)≥0.85,當N<0.5IU/mL時,(T-N)/(P-N)≥0.6,否則為陰性,其中N表示陰性對照,P表示陽性對照,P、T等濃度值利用標準曲線方程求解。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診斷出真陽性29例、真陰性34例、假陽性13例、假陰性4例,經計算,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診斷結核病的準確度為78.75%、敏感性為87.88、特異性為72.34%。
結核病是一種對人類身心健康具有嚴重危害的慢性傳染病,現已被列入全球第九大致死性疾病之一,早期對患者確診和行針對性治療,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但臨床對結核病的診斷卻存在一定困難,如以往臨床采用影像學技術對患者進行診斷,具有多樣性表現,從而難以確診,結核抗體、血沉、純蛋白衍生物等各種實驗室診斷方法均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2]。近年來,臨床廣泛興起了一項診斷結核病的新技術——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其主要通過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受結核分枝桿菌抗原刺激所釋放γ-干擾素的水平進而判斷機體是否感染,不僅具有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且受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卡介苗接種等因素影響較少,另外,其本身還具有操作簡便、安全無創、檢測快速等優勢,從而能為結核病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但是,其不能對結核病發病風險、治療效果等進行有效預測和監測,也無法鑒別潛伏感染、既往感染、現癥感染等情況,基于此,還需臨床結合患者癥狀、影像學表現等進行綜合判斷[3]。
本研究中,對結核病患者行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診斷,結果顯示,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診斷結核病的準確度為78.75%、敏感性為87.88、特異性為72.34%,與鄭潔等人研究報告得出的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診斷結核病的敏感性為87.30%,特異性為71.27%結論基本一致,說明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診斷結核病的準確度、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因此,其在結核病診斷中具有重要的輔助價值。
綜上所述,結核感染T細胞試驗在結核病中的診斷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