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闖
散文像詩,讀起來如涓涓細流,品起來似淡淡云紗,給人一種文字美的享受;散文像海,看起來波瀾壯闊,捧起來偷偷溜走,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錯覺;散文像生活,柴米油鹽皆是文章,酸甜苦辣各自品嘗,總能讓人在意境中找到自己。散文有其獨特的文字風格和語言特色,常常以作者的生活或者實際經歷入意,或展開議論,或抒發感情,或簡敘實事,最后由作者的感悟和啟迪收尾,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文體,由此使其具有了更高的藝術價值,值得人們從藝術的角度進行賞析。
小說大多是虛構的,詩歌是用來想象的,戲劇是發人深省的,只有散文是最真實的。散文通常是作者用真感情、真感受寫的真人和真事,所以散文總能讓人看到生活和現實,在散文中找到自己或身邊人們的影子,這就是散文真實性文學的藝術價值,可以讓人找到共鳴,受到啟發,獲得人生感悟。像嚴文井先生《永久的生命》這篇散文中,“一顆臼齒,一段盲腸,腦門上的一些頭發”,短短一句話就能讓三十多歲的人頗有感受,“看起來我們應該更加勇敢了”,“我們的心就應該更加光明”,這兩句話讓人讀了只覺得心中熱血沸騰,這就是真實文學所帶給人的情感與精神上的共鳴,更是藝術性質的一種表現。
現代散文的立意基本都是向善的,這是作者的初衷,也是散文的情感特點。作者無論是描寫身邊的善舉,還是描述經歷過的丑惡,其目的是統一的,就是要教人向善,引導他人少走彎路,多悟道理。這是散文運用文字所追求的效果,具備藝術性的感染力,給人以反思和心靈上的滿足。比如劉鴻福《父親》一文中,雖然寫了父子之間的沖突問題,但其目的卻是要展現父愛,啟發人們要讀懂父親,體會父愛,孝敬父母。這就是散文引領人向善的方式。
散文的語言是美的,其結構、形式、環境、人物、意境,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是在追求美,讓人讀起來有一種享受的感覺,這就是散文藝術性的最直接表現,讓人獲得美的體驗。像朱自清《春》中,“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一句句都讓人感覺到美不勝收,像是在欣賞一幅名家巨作一般,有種賞析藝術品的感覺。
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當我們抓住文眼時,就找到了散文的中心。所謂散文,其實是形散意不亂,看似文字飛揚、言語自由,但其中心思想是固定的,是單一的,是散文的核心,也是散文的藝術性集中體現的方向,所以緊抓文眼,是賞析現代散文的第一步。比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一文,“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在開篇的這一句中,“清、靜、悲涼”三個詞,既概括了故都秋天的意象,又展現了作者的情緒,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調,這就是賞析散文時文眼的關鍵性。
每一篇優秀的散文,都有其獨特而向善的立意,這是作者寫作的基礎,是作者情感表達的核心,更是教人向善、給人啟迪與共鳴的重要內容,所以品味創作者的立意,是賞析現代散文的第二步。像茅盾《白楊禮贊》開篇一句就表現出作者的情感基調,是在贊美白楊樹,但是從文章中就能發現,“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決不是平凡的樹”,從一字一句中滲透著更高層次的立意,就是在贊揚勇于抵抗侵略者的普通大眾,這就是本文的立意,更是全文服務的中心,抓住立意之后,仿佛一瞬間才看懂整篇文章,這就是品味立意的重要性。
散文往往是具有抽象性的,如同藝術一般,需要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意境,感受文章的形與神,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情緒,融入他所創造的文字世界中。像汪曾祺《昆明的雨》中,以“雨”為題,但文中卻寫到了昆明形形色色的生活,這里的“雨”就是作者所構建的意境,“雨”不單單指下雨天,更是指昆明的雨季,昆明雨季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作者青年時代在昆明度過雨季的那段記憶,這是作者構建此意境的緣由,也是作者自己追求青春、回憶往昔的途徑和載體,這就是感受意境的意義所在。
綜上所述,現代散文雖然是一種文學體裁,但其藝術性同樣不可忽略。散文透過真實的生活和感悟,能夠教人向善,發人深省,同時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在現代散文的藝術欣賞過程中,需要緊抓文眼、品味立意和感受意境,通過這三個步驟,才能全面理解和體會散文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