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洪斌
近些年,一些歷史性題材的影視劇被搬上了熒幕,旋即,國內便刮起了一陣學習歷史的風潮。介于此,這一類型的電影以及電視劇獲得了較好的效益,在現今中國電影電視行業中展現出了一道亮麗而又獨特的風景。從社會大眾的視角看,很多人在觀看歷史劇的過程中,并不是只看重道具或者劇情,而是更加看重相應劇集中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我們認為,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質量,與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成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以寫實主義文學的視角看,環境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說,環境塑造是寫實文學必須要遵守的一項原則。而怎樣在環境中對人物的形象進行正確把握,是決定寫實文學質量的關鍵。當然,影視文學也是如此。通常來講,影視文學的作者在塑造環境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利用一些合適的道具、服裝、群眾場面以及人物形象等去營造相應文學中所描繪的生活景象、時代背景等。這樣一來,才能較好地提高寫實文學的藝術感染力和真實感。在這個時候,作者能通過特定的氛圍以及特定的環境,對相應歷史人物的形象進行把握和呈現,繼而才能使這些歷史人物的性格、形象等更具真實感。
從歷史影視劇的視角去看,為了更加精準地對人物形象進行把握,導演、編劇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努力嘗試對當初的歷史場景進行還原,以此營造相對正確的環境,之后基于這種環境去體現人物形象、突出其性格。以《開國大典》為例,在這部影片中,以光線構建環境,進而表現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比較普遍的。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講話時,整個場景的光線顯得非常明亮,與此同時,加之激動的人民群眾的映襯,整個場景的氛圍顯得特別溫暖、歡愉,在這種環境中,毛澤東喜悅的心情顯得十分明顯,同時極大地增強了這一人物的表現力。
高爾基曾說過:“沒有動作的電影不能成為電影。”其實,這種特性有一個專業的稱謂,叫影視藝術的運動性。因此,對于影視劇來講,還應當通過合理的動作對人物的性格以及形象進行表現,這樣能使相應的人物被塑造得更為豐滿。針對于此,在歷史類的影視劇中,相關工作人員以及表演藝術家應當盡可能充分地對這種特性進行把握,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對人物的性格以及形象特征進行展現,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水準和表演水準,從而使相應的人物更具真實性。
舉個例子,在近乎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曹操在一統北方之前,曾上演了一出裝病離間叔父的戲碼。在這段戲中,曹操先是“倒地”后又“作中風狀”,從而十分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陰險、奸詐的形象。此外,在這部影視劇中,還有許多利用動作對人物形象進行表現的畫面,如關羽在平時總是微閉雙眼,從而表現出了這一人物的驕傲;諸葛亮面對百萬大軍時,總是輕搖羽扇,從而表現出了這一人物的運籌帷幄。總之,動作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令相應的人物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人物形象的細節刻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講,關于人物形象的細節刻畫,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場景設計,即通過特定的場景對引發某一事件的特定條件以及特定的社會環境進行刻畫,繼而正確地對人物的形象進行把握和展現。其二是人物的心理、動作、表情、身邊特定的環境以及物件等。在一部影視劇中,細節的刻畫幾乎是無處不在的,這些細節或多或少都對人物形象的呈現起到了助推作用。比如,在《井岡山》這部劇中,有著一個場面,即毛澤東忘記將家門鑰匙交給楊開慧,這把鑰匙其實就是一個特別好的細節呈現。在這之后,這把鑰匙時常會出現在劇情發展中,介于此,毛澤東愛妻子、重情義的性格特征被生動而又形象地展現了出來。
綜上,一部影視劇要想呈現出具有真實性和感染力的人物,首先要做的,就是能正確把握人物,并且能相對全面地對整個人物形象的塑造進行考慮和分析。本文從環境、動作和細節這三個方面對歷史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給相關從業者以及廣大歷史學習者帶來一些啟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