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娥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日上小學,河北 廊坊 065800)
此文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借助區域文化背景下的主題探究活動 促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管理的研究》研究論文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有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這就給我們教師帶來了一個新的啟示,綜合實踐活動只有立足本土,從本校的實際出發,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才是最適合本校學生。
文安古為燕趙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寓意得名。這些古文化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和豐富內涵。這些都是極好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挖掘文安鄉土文化資源,讓學生走進家鄉,浸潤鄉土文化,體悟鄉情,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引領學生邁進鄉土文化殿堂,針對我校綜合實踐教學的現狀,我們進行了一番積極的探索。
文安古城墻,有1500年的歷史,是中國北方現存比較完整的古城之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墻厚度大于高度,穩固如山。文安古城墻完全是圍繞“防御”戰略體系而建。城上可以跑車和操練。墻體是用石灰、桐油、米湯汁混合夾漿,固若金湯。屹立千百年巍然無恙。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炮臺、垛口、女兒墻等一系列軍事設施組成。五城門:東曰“迎恩門”,西曰“永定門”,南曰“來薰門”,北曰“拱辰門”,小南關曰“作新門”。利用周末,我們帶領學生到古城墻進行參觀,進行實地考察,孩子們對古城墻的歷史、功用、建造等方面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們以以“古城知多少”為主題,展開了實踐性學習。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家鄉的文化,增加了許多知識,增強了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真實資源,撰寫了許多感人的報道,同時為建設家鄉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文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從古到今,俊才名士輩出,群星閃耀。明代文安人張茂、劉六、劉七,高舉“英雄吞海岳、氣勢轉乾坤”的義旗,威震大江南北,震懾了封建王朝。名振華夏的一代武術宗師董海川,于清末創立的陰陽八卦掌享譽海內外,最近被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明清著名的書畫家高松、井玉樹,技藝妙臻三昧,名揚當世;今天的書畫家鄭山麓、胡立民等繼承傳統技藝,開一代書畫新風。此外,像西河大鼓朱派創始人朱大官、戲曲家常永基、王伯華,當代著名歌唱家戴玉強等杰出人才,都令文安人感到自豪驕傲。盡管他們都是閃著光芒的神奇人物,但他們都是一樣的鄉情系桑梓,身上都有依然抹不去濃濃的鄉土氣息,鄉土名人就是一方山水的驕傲,對于有著濃厚鄉土情結的民族來說,“鄉親”的故事更能激發學生的潛在追求,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楷模,為家鄉而驕傲,為家鄉而學習。采用這一素材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最能激發學生從小立志、學好科學的遠大志向。
教師一方面可以向學生推薦家鄉名人一覽表,讓學生多渠道地挖掘和搜集名人故事、名人書籍,或上網閱讀、或到圖書館閱讀。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廣播15-30分鐘的“名人講壇”欄目,讓學生對名人事跡從多方面、多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當代名人風采,最能觸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與名人面對面的交流,使學生小小的心靈埋伏下“讀好書、做好人”的情感種子。實地采訪,與名人交流思想,親身體驗,這比任何說教效果都要強得多。
文安縣處于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屬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受自然環境、太陽輻射和季風影響,境內氣溫適中、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較長。形成了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雨集中的氣候特征,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被譽為“紅珍珠”的文安紅小豆,以皮薄肉厚、飽滿均勻、沙性大、色澤上乘而馳名中外,俏銷國際市場。
另外由于縣境東部、北部形如釜底,洪瀝水無下泄出路,自然形成了封閉洼地(文安洼)文安地梨也成為了文安縣的特產。地梨黑皮白肉,含豐富的淀粉和少量糖份,生食熟食均可,脆硬微甜。生時去尖毛切碎曬干,可磨成粉與雜糧面粉混合食用,是一種很好的代糧食品。艱苦的歲月里,地梨更是挽救了無數文安人的生命。
讓這些學生學習、生活之外的自然之物,走近孩子,借助它們讓孩子充分感受自然之美、自然的偉大,對孩子進行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教育。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走訪老人、上網查詢等方式,了解相關知識。孩子們用幻燈片、手抄報、糧食貼畫、調查報告等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僅展現了文安的田園風光,而且很好的道出家鄉新面貌,反應了新時代人們勇于創新的致富新觀念,使學生的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和寫作能力多得到很好的發展。
千百年來,農村民俗文化一直是文化的富礦,農村文化主體的農民也主要靠這些文化形成自娛自樂,由于長期以來忽視對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培植,人們才認為農村民間文化貧乏。事實上,沒有人有能力創造文化來滿足8億農民的需要,而這文化的主體是農民自己。因此,在開展“民俗文化伴我行”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多渠道了解目前我縣特有的民俗文化內容,如“蘇橋的飛叉” “左各莊的桿會”“高蹺會”“龍燈會”“里東莊音樂會”……孩子們通過調查了解、親身體驗等,收獲頗多。成果展示會上,學生的作品琳瑯滿目。有調查報告《現代人眼中的民間傳統節日》、小論文《即將消失的非遺文化》等。反映了學生小小的心靈系著社會,關心社會,憂傷著人們的憂傷,快樂著人們的快樂,幸福著人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