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現品
(平輿縣中等職業學校,河南 駐馬店 463400)
隨著對知識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社會與家庭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大多數學校也偏重于抓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或沒有普及,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調整心態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有機體,人腦是人體的一部分。科學的體育活動能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鍛煉身體時,不但鍛煉了筋骨,也鍛煉了心理發展所須要的神經和大腦,它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
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體育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
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的優缺點,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有助于學生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在:
1.正常的認識能力
正常的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包括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等。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不能認為學習差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2.就情緒的整體而言
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占優勢,充滿了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同樣,情緒穩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3.優良的意志品質
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自制和毅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到。
4.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他人交往,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
5.合理的行為
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上述標準,應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
體育之主要目的在于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尤其是在實際的體育實施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體質是其主要的目標。同時,在體育的過程中,也可鍛煉人的意志,培養人的個性。這樣一來,體育中已經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內容。
但是,體育卻不能取代心理教育,這正如人的身體健康,不能等同于人的心理健康一樣。對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對人的心理健康的維護,本質上還要靠心理教育的實施與實踐。而對于“健康”的理解和促進健康的實際效果來說,體育之增強體質,只能是保證了健康的一個方面,也即其身體的素質方面。
因而,為了達到體育的目標,人的健康和健全的體質而言,體育和心理教育也是相輔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
目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雖然已被人們認識到,但是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學校應慎重對待并加以研究,以確保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并使他們能保持健康的發展。其中,要制訂符合我國情況的指標體系,對學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計,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為一個特殊的教育領域,體育教育更應該服從領導,加入組織,有計劃的培養學生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能支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而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學生身體機能的發展水平不是很完善,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身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讓學生自動學習,特別重視個別差異,不歧視體質弱、技術差的學生,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體育課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進行各種身體練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既要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也要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鍛煉的習慣。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利用學生的直接興趣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教學。
3.因材施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多樣性和多選擇性相結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未來社會的發展,對學校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作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個體身體和心理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未來學校體育的整體戰略思想是:面向社會,以身心和諧為前提,終生體育為方向,快樂體育為主體,進行健康體育教育,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