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叢菊
(彭州市致和鎮初級中學,四川 彭州 611930)
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對于認知水平有限的初中學生來說,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是復雜、神秘、冗長。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歷史知識講解過程較為枯燥繁瑣,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且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靈活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有效強化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建立全面、正確的歷史觀,強化歷史課堂的學習效果。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以灌輸的方式對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進行逐步講解,課堂形式單調、內容枯燥,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運用歷史故事進行課堂導入能夠以故事為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引發學生的興趣與好奇,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歷史學習當中,進而有效提升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在運用歷史故事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應重視所選取歷史故事的趣味性、教育性及歷史意義,確保歷史故事的運用對課堂效果起到積極的作用。
如在《大變革時代》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歷史作用是本課程重點和難點,為培養學生歷史興趣、強化課堂教學效果,老師可以用歷史題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展現的歷史故事進行課堂導入。播放影視劇片段使學生感受商鞅‘極心無二慮,盡會不顧私’的精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高效掌握基礎知識是每個歷史老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同時也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困難環節。理解、掌握并牢記歷史基礎知識對初中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為后續歷史學習打下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及慎選的影響。但這一過程相對單調、乏味且具有一定難度,如果老師沒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嚴重厭倦心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歷史故事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能夠通過展示年代久遠的歷史事件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分析歷史背景、掌握歷史事件背后的意義并通過故事將散亂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幫助學生記憶。
如在《春秋戰國的紛爭》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尊王襄夷”、“問鼎中原”、“臥薪嘗膽”、“朝秦暮楚”、“圍魏救趙”等歷史故事對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點進行講解。春秋時期有名的歷史故事、成語故事數不勝數,老師在課堂中合理地運用歷史故事能夠豐富學生的見識、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戲說、趣說歷史故事,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幽默性、趣味性,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果。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歷史故事還能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對歷史課堂進行拓展延伸。在歷史課堂中,教師除了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對精彩絕倫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解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設備對歷史故事短片進行播放,進一步豐富歷史課堂、增長學生見識,幫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在進行盛唐時期的歷史課程講解時,老師可以選取影視劇中有關魏征諫言李世民的片段進行播放,進一步豐富“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課程內容,拓展分析科舉制度等統治者的治國政策;在進行安史之亂歷史知識講解前,老師可以運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歷史故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中國歷史博大精深、精妙絕倫,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不應是呆板的,挖掘精彩的歷史故事能夠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
運用歷史故事進行課堂的結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歸納總結的效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課堂總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進行掌握。如,在《秦王掃六合》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課堂的結尾老師可以靈活運用“焚書坑儒”、“孟姜女哭長城”等故事幫助學生進行重要知識點的歸納總結。“焚書坑儒”的故事中,秦始皇的出發點是通過加強思想統治、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堅定王朝的統治,但這種極端的做法卻導致了秦王朝的覆滅;“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能夠辯證地反映秦始皇位建立長城抵御匈奴偷襲的軍事意義、為我國留下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以及他及其殘忍的苛政暴政手段。通過對這些歷史故事的講解,能夠幫助學生對秦始皇的評價進行總結:他是勵精圖治統一六國的始皇帝,也是“苛政猛于虎”的殘暴封建統治者。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在課堂導入基礎講解,豐富教學結束課堂等方面靈活運用歷史故事。歷史故事的靈活運用,能夠幫助老師創建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對歷史課堂進行拓展延伸并幫助學生進行提高總結。在后續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進一步強化引用歷史故事的吸引力及教育意義,促進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