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濤
(萊陽市第一中學,山東 煙臺 265200)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它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影響著每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優秀的文化傳承不僅擁有著繁榮國家的重任,它直接影響著每個個體的發展。本文試分析高中古詩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深入挖掘當下的教育問題并提出對策。
高中古詩文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國家而言,若想在文化激蕩的世界長河中站穩腳步,就必須站在文化強國的高度,去思考如何傳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個人發展而言,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在另一方面,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正意義的實現語文教育的以德樹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語言、文化、思想和情感的具體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和品格,傳達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內涵,彰顯著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發展浪潮中的傳承精神。目前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偏向于對于知識傳授和灌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目標上更偏向于對于知識的傳授,而不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學生更在意語文成績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觀念淡薄。在教學手法上,主要以“死記硬背”為主,教學手法老舊,教學方法機械。還有部分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使學生被動的接受傳統文化,忽視了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溝通缺乏關注,使學生對于高中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不高。而且目前檢驗高中古詩文教學成果的主要手段一般為高考應試,忽視了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偏向于考試內容,喪失了對古詩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
教育部在課程標準中要求:引導學生閱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古詩文和文言文的閱讀經驗,培養學生的文化審美趣味,增強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更好的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古詩文的傳統文化內涵,探索古詩文中的精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例如在高中人教版教材《陳情表》這一章節中,李密對祖母至真至善的孝情,《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的知錯就改和藺相如不計個人私怨的愛國精神,都是學生應該學習的良好品質。教師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呈現給學生,加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積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充實自身,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深入鉆研和挖掘語文教材,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只有不斷的豐富自身,才能更好的傳播知識。
古詩文是充滿靈性與理性的,它不能一味套用同種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活躍課堂氛圍。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動手寫詩文”等活動,引導學生置身其中,感受中華古詩詞文化的深刻內涵,感受古文作品的豐富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帶動學生主動,使學生自覺培養語文實踐能力,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脈絡。教師不僅是教學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在學習路上的引路人,承擔著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思維的責任。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擁有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擁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個性化的性格成就個性化的理解。教師應該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擦出思維的火花,在觀點的碰撞中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體驗到探究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高考是當前人才選拔的最公平公正的方式,但是也不要一味拘泥于高考的限制,它不能成為限制學生能力的枷鎖。古詩文課堂內容在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中只有六分,但是學生在平時加強對于語感的培養、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和詩歌藝術手法的欣賞,使學生在課堂上對古詩文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就能在考試的綜合運用中觸類旁通,更好地提升古詩文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語文成績。
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明史為中華民族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價值。教師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挖掘和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了解和熱愛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不僅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可以全面促進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