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子凡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一市鎮中心小學,浙江 寧波 315000)
一直以來,《數字編碼》都是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課的經典課例,新課程修訂版全面實施后,內容從原來的五年級上冊移到三年級上冊,整整向前跨越了兩個年級,其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又該進行怎樣的調整呢?為此我對這節課進行了更深入的解析與研究。
本課從原來的“數學廣角”調整為“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內容?!皵祵W廣角”是新教材為了向學生逐步系統地滲透數學思想而做的新嘗試。通過師與生之間的教與學,揭示數學的本質,拓展學生的思維。
而“綜合與實踐”是以問題為載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課程。幫助學生能針對某些問題情境,借助已學過的知識和方法,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使得生活問題得以解決。使學生發現、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數學與生活、數學與其他科目之間的聯系。
課程調整后,教學對象也從五年級改變成三年級。但在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套用原五年級的教學設計方案,有些側重探究身份證號碼,有些則側重讓學生探究如何編寫學號。顯然,不同年級學生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對學生進行這樣盲目地知識轟炸是不可行的。
比較修訂教材與實驗教材,課時數從3課時銳減到1課時,只保留了原版的三個事例:即詳解郵政編碼、了解身份證號和全校學生學號的編碼。教材內容如此簡化一方面是適應教學對象的改變;另一方面也是突出了“綜合和實踐”課程的側重點,即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感受數字在生活應用中的魅力。
因為教學對象年齡變小,調整后的教學目標在知識技能方面自然降低了一些要求,重在通過觀察體會生活中的數字編碼的廣泛應用,讓學生在腦中沉淀下編碼的思想;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沒有很大的變化,均是強調讓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學習活動,共同探索簡單的基本的編碼方法,但對于三年級學生,暫時不要求其掌握復雜的編碼應用;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則是更加鼓勵學生感受數字的魅力,體會編碼的意義。
“數學編碼”課堂信息量大,特別是身份證號碼,有些教師在這一知識點上用力過猛,讓學生失去了探究延伸知識的機會,更是讓本節課偏離了教學目標?;叵胍幌?,學生在經歷了熱烈的身份證號碼討論之后,除了認識了身份證,還得到了什么?在學生的頭腦里又沉淀下了哪些數學思想呢?教學目標發生了改變,自然也要求教師能及時地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
再三細品“數字編碼”這一課,教師必須堅定以學定教這一基本思想。教師應從孩子們的年齡特征出發,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給予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讓他們能經歷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能初步體會到數字編碼思想。具體教學時,教師應適當把握教學目標和要求,比如身份證號碼,不要求學生掌握每個數代表的含義,不要求學生明晰為什么這樣編排,應注重體會編碼的合理性、便利性、有效性和統一性。
怎樣才能深入淺出地讓學生感受深刻的數學思想?這就涉及到教材內容的具體編排了:
1.課本首先呈現了郵編和身份證號碼等生活中常見的編碼例子,有詳有略地展開了對這些數字或字母所表示含義的探索。2.然后以解讀郵編為重點,全面給出了所有數字的含義,讓學生了解郵編的結構和含義,從而初步體會到編碼的方法。3.接著,關于身份證號碼的解讀,只截取了“出生日期碼”和“倒數第2位表示性別”作為起始,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去揣摩探索,去調查了解其中的信息和編碼含義。素材的順序呈現和詳略有別無疑給學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間。4.最后安排了讓學生自己編碼的活動,目的是鍛煉學生能運用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進行編碼,加深對數字編碼思想的理解。
教學不僅只存在于課內,也在于課內外所有知識的結合與拓展。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單獨一節課能了解的東西卻非常有限,所以可以試著布置 “長作業”。圍繞“生活中的數字編碼”,課前課后都讓學生去獨立收集一些實際數據,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與同學進行交流合作,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編碼的興趣,體會編碼應用在實際生活的各處。但也需要注意,“長作業”是綜合實踐課程在課外的自然延伸,不能加重學生的負擔,不要過度和過量。
總之,數字編碼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教師應注意不要把本課上成生活常識課,以學定教,要緊抓教學目標,凸顯數字編碼的“數學本質”,讓學生體驗數字編碼的重要性、惟一性和編碼的簡潔性,向學生逐步落實滲透編碼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