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民
本文所討論的聲調是指語言中每一個音節所固有的具有區分意義功能的聲音的升降。從這個意義上區分,漢語是一門有聲調的語言,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個聲調的變化會引起意義的變化;在語言學分類中,印尼語屬于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它是眾多非聲調語言之一。近年來,隨著中國與印尼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深入和發展,來中國學習漢語的印尼留學生越來越多。以往對東南亞留學生的聲調研究主要集中在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對印尼留學生的聲調偏誤分析甚少。筆者對廣西百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2018 年12 月入學的30 名印尼留學生(年齡19~21 歲;漢語學習不到兩學期;男生16 名,女生14 名;專業學習背景均為工商管理)學習的90 個雙音節詞的聲調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初步總結了他們學習漢語聲調偏誤情況。
漢語普通話中陰平調是調值為55 的高平調。根據聲學研究發現,陰平調的調值處在調域的4 度與5 度之間,調型上不超過半度。印尼留學生發陰平調時主要出現兩種偏誤:其一,調值整體上比普通話調值要低2~3 度,大約33 或靠近44,調型一致但聽感上明顯成了中平調;其二,陰平調發成陽平調,調型、調值和普通話比較差異顯著,部分學生會讀成降調,與去聲混在一起。
聲學研究證明,漢語普通話中的陽平調為調值35 的升調,聽感上調值24 或25與35 沒有差異。印尼留學生學習陽平調時主要表現為三種偏誤。第一,陽平發成陰平,與第一聲陰平相混;第二,陽平發成先降后升的曲折調,聽感上類似上聲,調型和調值不同于陽平;第三,陽平變成去聲,調型不能區分,調值基本可以忽略,并且陽平的調值起點高,大致超過4 度,調域跨度不夠,調型不明顯。
上聲調值在漢語普通話中為214 的曲折調,調型和調值上有升降變化。已有實驗語音學研究表明,語調中上聲其實是一個不完全的上聲,即通常說的半上聲,以低平調出現,可用調值211 來表示。只有在詞末強調或單獨重讀時才是先降后升的全上聲。印尼留學生上聲的偏誤主要表現在:其一,調型上只會降,不會升,聽感上類似于去聲;其二,只升不降,調型和調值上聽上去與陽平35 相似;其三,上聲發成近似陰平調,但調值上明顯低于正常的第一聲高平調55。這種聲調偏誤在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中都會出現,不受詞語前后位置的影響。此外,上聲與上聲組合的雙音節詞聲調偏誤容易出現,具體表現為前一音節變成陰平,或者后一音節變成陽平;上聲與其他聲調組合時,學生發音則比較正確。
在漢語普通話聲調中,去聲是調值為51 的高降調。發音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下降過程,調值51 跨過整個調域。實驗語音學的研究發現,去聲在開始階段出現一個向上升的“彎頭”是聲調準備顫動,開始變緊和運動的表現。調值52 在意義區分上與51 無本質差別,人們的聽感也是可以接受的。印尼留學生去聲的偏誤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去聲與陽平混同,降調發成了升調,且聲調起點調值較高,接近調值45;第二,去聲發成陰平,但整體調值低于普通話陰平的55高平調。此外,大部分學生去聲終點降不下去,造成調域跨度不夠,調值聽起來類似53。有時學生上聲刻意依靠重讀,加大音量,聽感上降幅仍舊不足。
除以上統計分析的聲調在調型、調值和調域偏誤外,印尼留學生在聲調標寫上也存在偏誤,集中表現在調號經常標錯位置,其中以復韻母iu 和ui 偏誤最多。
中介語理論自20 世紀60 年代末美國語言學家塞林克提出來后,給研究和分析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偏誤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我國自1980 年代中期開始運用中介語理論來分析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偏誤(魯健驥,1984 年),比較漢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其中語音容易發生母語負遷移。下面借鑒中介語理論來分析印尼留學生在漢語聲調學習過程中產生偏誤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述,印尼語屬于非聲調語言,但這并不表示印尼語對印尼學生學習漢語聲調沒有影響。學生在漢語學習初級階段不自覺地運用母語中的語調來替代漢語的聲調。例如,印尼學生發陰平和去聲時,就喜歡挪用母語的疑問句調和感嘆句調來代替,導致漢語陽平升調起點過高,升不上去;去聲降調終點太高,降不下來,調域整體狹窄,不足以引起聽感上的區別,進而影響音節意義的判斷和表達。事實上,印尼語中的語調和漢語普通話聲調并無對應規律,漢語的單音節字調進入語流后會發生變化,“一、不”的變調和輕聲就是典型的表現;此外字調和語調在漢語語句中還會相互作用,在句末表現尤為明顯。這些聲調變化是不能從印尼語中找到對應的,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隨著漢語的進一步學習,印尼留學生除了來自母語的干擾外,漢語內部知識的影響也逐漸表現出來。例如,“錢”單獨念是陽平“qián”,在“價錢”中念輕聲“qian”;又如,“長短”中的“長”讀陽平“cháng”,在“校長”中“長”則讀上聲“zhǎng”。這些輕聲、多音字與“一、不”和上聲的變調使得學生的聲調開始混亂,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和規律,甚至出現“過度泛化”現象,這些都是漢語語內負遷移會造成的聲調偏誤。
本文調查的印尼留學生使用的教材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漢語教程》第一冊(第3 版),教材把語音部分集中編在前十課。在短期的兩三周內要學習漢語拼音系統(聲母、韻母、聲調、標點、拼寫規則、輕聲、兒化、重音和語調等),任務顯然相當艱巨,盡管編者指出語音的學習貫穿整個初、中級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產生聲調學習偏誤提供了可能,因為聲調作為漢語拼音的重點,需要相當時間的反復練習和強化,留學生才能逐漸掌握。而且此版本的《漢語教程》不是針對印尼留學生學習特點編寫的國別化教材,漢語拼音部分的內容編寫缺乏針對性。有些教師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全上聲的曲折調,會增加學習上聲的困難的同時,也會誘導出上聲的偏誤,出現前文所提的“降不下升不上”和“只降(升)不升(降)”的情況。此外,教材有些術語如“輕聲”的闡述過于簡單和模糊,只解釋“又輕又短”“音高不固定”“不標調”,就來要求外國留學生對輕聲的感知、理解和運用顯然是不夠的。
筆者調查分析的印尼留學生所就讀的學校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城市百色市,學校96%以上的中國學生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普通話操雜著廣西各地區的口音。周圍人口主要說壯語和當地方言,大部分人的普通話水平不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語言環境不理想,這對印尼留學生課后學習普通話的正確聲調造成難以避免的不良影響。與漢語母語比較,中國人對外國留學生說漢語采取非常包容和寬松的態度,有時連蒙帶猜或比劃手勢能聽懂的話,就會忽略而過,不會特意提醒或糾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印尼留學生的普通話及其聲調練習過程中得不到正確的反饋。此外,接受調查的印尼留學生課后和生活中會優先選擇印尼母語來交流,與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也會主動選用英語來溝通,而不是課堂上所學的漢語。這樣就又喪失了一些練習漢語聲調的機會,在隨后的學習中出現聲調偏誤就不難理解了。
綜上所述,針對印尼留學生漢語雙音節詞的聲調偏誤情況,筆者的教學建議如下。
印尼語屬于非聲調語言,要形成漢語聲調意識,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聲調格局進行聲帶的松緊控制訓練非常必要。以往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聲調練習,大多教師和教材注重聲調本身的訓練,忽略了聲調的發音生理結構。眾所周知,聲調的高低是由聲帶的松緊決定的,學會了如何控制聲帶,就能發出升降高低的聲調。例如,a55、a33、a11 三個平調調值不同,通過對聲帶的松緊控制練習,讓學生體會三個平調的不同;然后跟讀、模仿,開始做定調練習。漢語普通話聲調的教學順序可調整為陰平—上聲—去聲—陽平,一聲和三聲的學習可以定好基調(調域),接著從陰平高平調下降,這樣容易念好去聲,再練習上聲后,過渡到上揚至陽平。為了避免去聲和陽平的“降不下、升不上”的偏誤,初學階段需要多進行定調練習。練習中輔以圖示法、唱讀法、手勢法、夸張法等方式來增加練習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定調練習的同時還要加強聽感訓練(如聽寫、聽讀),因為對漢語聲調升降曲折的感知,非聲調語言背景的印尼學生和以漢語為母語的教師在聽感上存在差異。初級階段可利用印尼語中已有的語調來感知漢語的的聲調,如疑問句“APA SICH?”(印尼語“什么?”)的上升語調讓學生感知陽平的升調,通過比較辨聽二者之間的差異,再跟從教師練習聲調會更加容易。
單音節聲調練習不宜過多,應盡快進入雙音節聲調練習,特別是連讀變調。這是為了防止出現“在一個詞或一個句中承接單個音節來讀,使人聽起來好像在認單字,而不是在說話”(吳宗濟,1992 年)的現象。我們要多練習雙音節的聲調及其變調,同時注意上音節聲調組合規律和變調規則的指導,利用聲調之間的聯系,減少學習難度,提高聲調練習的有效性。例如,為克服印尼學生陽平調值往往升得不夠高而起點有偏高的偏誤,可以在陽平音節前面加上一個去聲音節,構成雙音節“去聲+陽平”練習,例如,去年(qùnián)、面條(miàntiáo)、上學(shàngxué)、季節(jìjié)、地圖(dìtú)等。去聲是個全降調,末尾聲帶完全松弛,利用這種狀態去輔助后面的陽平音節,使之開頭聲帶不至于過分繃緊?!瓣柶?陰平”同理如此,可以幫助印尼學生解決陰平調值不夠高的問題。在練習過程中,運用此方法注意起引導作用的音節的聲調必須準確,以免錯上加錯。
課堂上,學生的聲調練習應在教師和能正確示范發聲的學生指導下進行。不管是模仿練習、認讀練習,還是交際對話訓練,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否則容易形成錯誤的發音習慣。課后推薦學生平時多聽中國廣播、多看電視,注意模仿播音員和主持人的發音;努力營造漢語學習的良好環境,多組織一些漢語活動或比賽,例如成立“漢語角”、舉辦“漢字認讀比賽”、觀看“中國電影”等,把聲調練習寓于有趣的內容(如繞口令、歇后語、小笑話、網絡游戲等),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和興趣,在諸如此類的活動中,讓學生能有機會與漢語普通話說得好的中國人交流。對于個別學生的聲調難點,可以輔以針對性輔導,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互相提醒、相互糾正的學習意識和習慣。當然,糾正學生的發音和聲調,一定要注意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以促進學生漢語學習興趣為原則,避免矯枉過正。
以上是針對印尼留學生漢語聲調偏誤情況的統計分析,發現漢語聲調中有調型、調域和調值上的偏誤,其中陽平和上聲偏誤情況比較復雜,是印尼學生學習漢語聲調的難點。本文結合中介語理論分析了其聲調偏誤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主觀(母語無聲調)和客觀(語內遷移、教師、教材、語言環境)兩方面,并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以期促進印尼學生聲調教學,幫助他們學好漢語。
局限于筆者所在學校的客觀條件,本文采用了傳統的聽辨記音的方法,分析了學生聽讀、聽寫練習中的雙音節詞的聲調及其偏誤,未進行實驗語音學的聲學分析和聽感測試。同時參與調查分析的印尼留學生人數僅30 人,其漢語水平也未進行具體等級區分,因此關于印尼留學生漢語聲調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