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娟
云南是個兼容并包的省份,隨著秦開五道,漢族人民帶來了內地的音樂文化,古箏也隨著進入了云南地區,于是開始了內地音樂文化與邊疆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本文主要是探究古箏音樂在云南的傳承、變遷以及在如今社會上的生存現狀等,針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詳細分析,并促使古箏音樂文化呈現出真實的面容。
云南這塊神奇的土地,各族人民歷經千百年共同創造出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譽為樂器王國、歌舞之鄉,至今還保存著原有的古樸形制,每一種樂器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放出耀眼的光芒。而古箏是外來的音樂樂器,在先秦時期流傳于中原各地,后來有歷史資料記載,古箏曾經是在秦朝 時期就已經流傳于云南,但是具體的流傳形式并不了解,后來在清朝的歷史資料中記載,云南各族人民有著各種各樣的音樂器材,與漢族的樂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據說是元人流傳過去的,后來流傳到了洞經音樂中,在昆明、大理與蒙自等地區的洞經會中找到古箏的身影。
從秦開五道大量的南中豪族大姓為代表的漢族移民進入了云南地區后,古箏也就隨著進入了云南地區。直到唐朝,君主開明,經濟發展,音樂器樂也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古箏無論是在宮廷音樂還是民間音樂都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還留下了白居易的《箏》。直到20 世紀50 年代,古箏一直作為伴奏樂器,技法比較簡單,注重代代相傳,以老帶新。
在這個時期,可能是由于云南地區位置偏遠的原因,與外界的交流甚少,云南古箏基本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大部分停留在洞經音樂中,很少出現獨奏。此時全國的古箏卻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在各大高校中開展了古箏專業,融合中西方音樂的優點,掀起了學古箏潮流。但是云南地區的古箏發展似乎有些停滯不前,在樂隊中僅僅是用來伴奏。
80 年代以來,全國學習古箏的人數變得越來越多,且隨著學校更加注重音樂教育,對于古箏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傳授古箏的機構也變得越來越多,群眾性的古箏組織機構也在大量發展。與此同時,古箏在云南地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云南高校也開設了古箏專業,開始了系統的古箏知識的教學,打破了古箏作為伴奏出現的局面,掀起了一波古箏熱潮。
1.缺乏本土化
古箏在云南的發展并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主要的原因在于沒有有效地利用云南豐富的文化資源,曲目創造的比較少,雖然在云南的洞經音樂中有部分古箏的身影,但是缺乏完整性與獨立性,應當在演奏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奏出屬于自己的韻味。
2.缺乏流派的傳承關系
中國的古箏六大流派,都有屬于自己一脈相承的關系。每一種流派的形成與當地的語言、風俗等相結合,有著屬于自己的地方特色,再加上獨特的演奏技巧,本身就有著濃郁的地方特點。大量的傳統音樂進入云南地區之后,并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流派。
每一種流派的形成都會受到當地文化風俗的影響,云南地區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古箏人士應當潛心鉆研,并注重總結創作手法,注重每個流派的韻味是如何形成的,之后結合云南地區的本土文化,尤其是注重利用豐富的音樂因素。現代創作的箏樂應當從演奏或者作品創作突破傳統的制約,具體演奏形式包括獨奏、重奏、合奏;作品創作也不單單只獨創,而是由民歌或其他樂曲改編而成,結合云南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出更多的屬于云南地區的古箏音樂作品。同時注重云南古箏音樂的傳承,這應當不是很難,需要云南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將云南古箏音樂文化傳承下去,并對其中所具備的文化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實現古箏音樂在云南的傳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古箏自從進入到云南地區以來,經過千年的發展與繼承,漸漸地走進高校,并創新多種傳播與交流方式,促進古箏音樂的發展。古箏音樂在云南的發展,除了傳承古老的古箏音樂形式之外,還應當注重創新,結合時代背景,為更多的人們所喜愛。古箏在云南的傳播好像一部正在發展的歷史,但是對于當前古箏音樂在云南的處境而言,應當對其給予更多的關注,促使古箏音樂在云南音樂發展史中有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