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奕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表演的魅力。因此,演員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需不斷發揮自身優勢,謀求新的突破。本文從演員與角色的辯證關系入手,探究演員在劇本的基礎上如何完成角色的轉化,并加以突破。
在表演中,究竟是演員塑造角色,還是角色塑造演員?其實答案并不是絕對的,不論是“誰”塑造了“誰”,都是一種成功。林洪桐提到:“創作是由一個第一自我和數個第二自我組成的一個復合結構。”從“第一自我”的心靈構架中誕生出“第二自我”的活生生的形象。在劇中,演員與角色是結合了兩者特性的共生體,而在劇外,角色與演員則是分開的兩個個體。一位好演員必須正確處理角色與演員之間矛盾與統一的辯證關系,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尋求發展。
演員這個職業是人生的百科全書,他們體驗著各種不同的人生,也從自我與角色的情感中不斷轉化。那么如何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將自我與角色更統一,而又具有突出的個性,是表演體系中值得探求的課題。
從演技的角度看,優秀演員所飾演的角色是不應該受到制約的,但因外部條件和表演風格的限制,也并非所有角色都適合去演繹。當然也有很多一人千面的演員,比如馮遠征,李明啟等,但是他們所接觸的角色都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與自身的相似之處。所以演員得對自身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的定位,理性地分析角色范圍和演繹風格,才能呈現自身與角色融合之后的完美形象。比如張鐵林的皇帝、王寶強的農民、張凱麗的媽媽,這一系列的形象讓他們一進入觀眾的視線就變成觀眾心中所想的角色,因為這些人自身就具有這類角色在觀眾心目中的普世特征,就如秦海璐所說:“表演一定是理性在前,感性在后。”
在我們所接觸的作品中不乏有一批好演員,比如《教父》中扮演維克·唐·柯來昂的馬龍白蘭度,《東北一家人》中李琦扮演的牛永貴,《007:擇日而亡》中皮爾斯布魯斯南扮演的詹姆斯邦德,他們都能將角色的特性與自身特性相融合,在角色中打上自身的烙印,成為了自己的角色。
演員在接觸角色初期,會因兩者之間的習慣、形象、生活經歷、心理因素的種種不同,而成為創造角色的障礙。然而如何使演員和角色統一并突破呢?可以從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兩方面入手,第一自我也就是自身,演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演技,掌握角色的細節特點,讓自己的表情和身體成為展示角色的工具,還要在表演過程中有真實感和信念感,面對劇情的發展要真聽真看真感覺,這樣才能融入角色、融入劇情。第二自我是根據劇情角色的需要去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同樣要抓住兩個重點,一個是劇本,劇本是引導劇情發展、闡述角色形象的基本,給角色性格以及形象劃定了范圍,是角色的基因;二是從角色的生活入手,切身體驗角色的環境,了解角色的感受,并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與角色的共同點,便自己更接近角色。章子怡在扮演《十面埋伏》中的盲歌妓時,為了體驗盲人的生活,她和一個盲人一起生活了幾個月,觀察他的行為,觀察他對環境的感受。正因如此,她才把電影中的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1987 年的《紅樓夢》,當時為了讓演員們快速地了解劇中人物,導演將演員帶到大觀園中生活,并請來一些紅學專家上課,才成就了一代經典。
演員在創作角色過程中,自身是創作者,也是創作工具,是表演的主體。作為一名演員,會糅雜多種人物的特性于自身,有時候對于一些性格鮮明的角色,在表演中投入過深,會讓自己的內心發生變化,迷失在角色中,這會讓演員失去對自我特點以及自我意識的掌控。
良好的心理轉換能力,是演員和角色轉化時控制自身、把握自我內心的關鍵。演員會全身心的投入角色,并且可能在生活中都帶有角色的影子,對于一個單一角色而言,這有助于演員融入角色,促成優秀作品的誕生。但是從一個演員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對于下一個角色的構建則形成阻礙,帶來局限性。所以說,飾演具有鮮明特征的角色更要具備角色轉換的能力,及時調整狀態,突破自身的局限,才能有更廣闊的表演空間。
綜上所述,演員在體驗角色過程中把握自身與角色之間合理的位置,好比演員是一把小提琴,每一次扮演角色就是扭一次弦軸,不斷找到合適自己的范圍,而在角色內部挖掘自我則是在調整微調器,通過不斷地角色磨練;找到屬于自己的“音色”。演員和角色其實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提升與突破的關系,演員通過扮演角色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不斷清晰自己的定位,增加自身的經驗;角色通過被演員扮演,自身的特性不斷被挖掘,將其內部特性外化,使角色更加豐滿,人物性格更加充實。所以說,演員與角色的轉化與突破,是一個無終止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