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藝工作者作為時代的鑄魂者,承擔著培根鑄魂的神圣使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用眷眷之心去記錄、去書寫、去謳歌,以充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隊力量,開創屬于文藝工作者的新天地。
如畫家成中艾創作《潔白的墻》題記中的文字為:“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數以億萬計的農民工遠離家鄉,涌進城市務工,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吃苦耐勞,為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要關注他們,理解他們,善待他們,為他們寫照立傳。”這是畫家最好的寫照,也是他的心聲。其眷眷之心、殷殷之情讓人感動。正是因為他對社會轉型期生活的長期深入觀察,才能產生體恤農民,為他們寫照立傳的情愫;正是因為他對農民工包含著深切的愛,才能創作出如此動人心扉的畫作。
當下的文藝現場同畫家創作一樣,在堅守以人民為創作源頭初心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創作出了許多文藝精品。如電視劇《大江大河》對人物命運的描摹貼近時代;電影《流浪地球》顯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充滿著濃郁的中國風;綜藝節目《朗讀者》真摯的故事讓人淚流滿目,深受啟迪……這些文藝作品不但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還在品質上可以與國際同類作品相較量,內容和形式上創新讓觀眾心生歡喜的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自豪感。這些文化精品,成為提高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也是文化立國、文化強國的重要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文化事業邁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普通人也有了評論作品的渠道和空間。作為文藝工作者應理智、正確地看待用戶的真實討論,以眷眷之心推動文藝創作不斷地迭代更新,邁向新的發展歷程,從而回饋人民,與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