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娥
(湖北省十堰市中心血站 湖北 十堰 442000)
隨著當今社會醫療事業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加,醫院的臨床用血需求量也常年處于上升狀態,采用團體無償獻血能夠有效地疏通供血壓力,大力動員企事業單位、社區、高等院校等社會團體參加無償獻血,對我國公益事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能夠保證臨床供血量的充足,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社會上存在的道德危機,使團體更加團結,個人的精神也能夠得到升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因此,本文從歷史、法律等方面深度剖析團體無償獻血的發展及有序管理的形成,充分發揮團體無償獻血的優勢與功能。
自愿獻血人員不向采血單位領取任何經濟獎勵,同時將自身的血液無私奉獻給社會公益事業,就稱之為無償獻血,是獻血人員為拯救其他人生命而做出的一種血液捐獻行為。
團體義務獻血的形成最早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但由于當時人們對義務獻血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組織者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過分地重視事業單位、社區等團體的獻血義務和個人的社會責任感,而忽略了公民內心真實的獻血意愿。相繼而出的則是一些違背公民獻血意愿的不良做法,如“領導指定、抓鬮排號等”,這不僅可能使人們對無償獻血產生反感排斥等心理,而且更大的危害則是助長了社會的不良風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帶有“目的性”的團體獻血的危害性,更加注重的是通過認真簡明地宣傳,積極熱情地發動、組織無償獻血,尊重公民的內心獻血意愿,對持有舊的獻血觀念的公民進行循序誘導和科學普及使其消除對獻血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逐漸培養起公民自愿獻血的意識,引領社會的新風尚。
雖然社會對于獻血秉持的態度是包容的,公民可按照自身的意愿選擇是否進行無償獻血,但對于團體無償獻血,政府并不是放任其自由發展,不予以管理和組織的。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以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無償獻血工作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獻血法的制定保障了醫療衛生的需要和安全,充分的發揚了社會主義精神,其中第六條和第七條就關于團體無償獻血做出了明確的說明,指出“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居民委員會”等多個團體應當時常有序組織和積極動員已經到達適合年齡的公民進行無償獻血。其中特別說明,為起到帶頭表率作用,高等院校學生、軍人和國家工作人員等應積極參與無償獻血活動。
除此之外,獻血法也就團體無償獻血做出了有序管理,指出血站是社會的公益組織,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在采血過程中應嚴格的檢查衛生健康等狀況,采血量也應得到嚴格的控制,詳情可參照獻血法第九條。
3.1 考慮到當下個人獻血遠遠超過了團體獻血的現狀,社會上應將獻血的內部結構進行調整和完善。將獻血更聚焦于“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區居民”等,有效地保障我國無償獻血量的充足,以及嚴格做好安全監察和規勸工作,避免具有不健康生活習慣和不良好身體素質的個人獻血,確保血源的干凈健康。優化團體無償獻血的內部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無償獻血事業得到提升和保證,使我國無償獻血事業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
3.2 做好宣傳教育以及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做到細致宣傳,全面講解,減少公民的知識盲區,使無償獻血成為公共意識。對于醫護人員也應做到嚴厲要求,為團體無償獻血者提供全面到位的優良服務,秉持以優良的態度,使無償獻血者感受到貼心與舒適,為其提供優良的獻血環境,減少其內心壓力。
3.3 使無償獻血的時間相對固定。由于血液的保存時間較短,對于血液的提供只能按照需求量的多少進行準備,這就要求組織者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預先制定好方案流程,確立好目標,分配和控制好團體無償獻血的數量比例。對突發情況進行提前排查并作出應對策略和適時調整,多次進行演練后形成一套固定、安全有保障的獻血流程。
4.1 團體無償獻血具有預先性。通過社區、事業單位等社會團體按每月、每周的獻血計劃組織公民自愿無償獻血,對血液的籌集工作做出提前安排。
4.2 團體無償獻血對社會醫療事業起到保障作用。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和社會對醫療事業的要求日漸升高,僅僅靠個人無組織地進行獻血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還需要通過團體無償獻血來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使得我國血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得以保障,使我國公益事業也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
4.3 團體無償獻血對于團體內部也起到了動員作用,有利于建立成員檔案,互相了解血型,增進成員間的彼此了解,豐富團體活動等。還有在進行無償獻血前必定會進行大量的宣傳,公民的思想素質也得到了提升,這對我國其它公益事業的發展也起著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要充分發揮團體無償獻血的功能,使團體、個人和社會都能夠從中得到更好的發展:使團體得以優化和調整,使個人得到思想道德的提升,使社會的公益事業得到發展,團體無償獻血功能的充分發揮,將帶來不可預估的作用,需要社會大力的提倡。
綜上所述,我國時常處于一種獻血不足的狀態,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增多,而相對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形成,我國的公益事業無法大步向前發展,道德危機的影響也使公民對獻血不能保持一種自愿性,需要社會更多地去對公民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指正,增加公民的獻血自愿性。另一方面,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和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引導公民對我國公益事業做出更大貢獻,也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