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嵐
在戲曲藝術和舞蹈藝術發展歷程中,和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有所不同,獨立舞蹈藝術的發展逐漸衰落。在戲曲藝術和舞蹈藝術融合后,舞蹈藝術的發展有了顯著的改善。在戲曲表演中,戲曲舞蹈可以幫助表演者更精準地展現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情感。
我國戲曲舞蹈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朝時期的舞蹈逐漸從宮廷轉入民間,成為百姓表達心聲和民主意識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的舞蹈藝術家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人格和藝術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舞蹈逐漸從廳堂和廣場走向更為專業化的舞臺,并形成中國舞蹈獨有的劇場藝術形式。在此基礎上,戲曲藝術和舞蹈藝術開始融合,戲曲藝術具備顯著的程式化特征,使戲曲舞蹈與傳統舞蹈逐漸出現差異,戲曲舞蹈更為規范化和程式化,輔以戲曲藝術表演,發揮其藝術價值。在舞蹈到戲曲舞蹈發展的歷程中,不僅舞蹈的形式出現變化,舞蹈的功能也有所改變。在我國古代,舞蹈的功能在于為統治階級提供聲色享樂服務。走入民間后,舞蹈的功能轉變為表達人們的自主意志和思想情感。戲曲舞蹈的功能則為藝術表演,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提升戲曲表演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中國戲曲具有顯著的寫意美特征,戲曲舞蹈受其影響,也呈現出寫意化美學特征。寫意是中國畫的傳統畫法,要求創作者根據自身的意圖放縱用筆,通過精煉的筆觸描繪出物象的神態。同樣,戲曲舞蹈中要求舞蹈者根據自身對戲曲的理解,表現戲曲中的人物形象。在戲曲舞蹈中,寫意化美學特征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底蘊的呈現,和西方美學具有鮮明的對比。在戲曲舞蹈表演中,寫意美的創造主要通過程式化、虛擬法和夸張法來實現。
1.程式化
程式化動作是戲曲舞蹈中常見的動作,主要是由生活動作轉化而來。表演者對生活動作進行簡化與美化處理,并進行大量的舞蹈實踐,逐漸形成戲曲舞臺上具有標志性的規范舞蹈動作,從而形成程式化動作。在戲曲表演中,程式化動作可以看作是戲曲表演者需要具備的“基本功”,是實現戲曲舞蹈寫意美的主要創造形式。
2.虛擬法
在我國戲曲表演中,表演者的戲曲動作表演均是虛擬而來。因此,在戲曲舞蹈的寫意美創造中,舞蹈表演者大都通過虛擬法進行戲曲中場景的模擬,向觀賞者準確傳達戲曲表達意圖,提升戲曲表演的藝術魅力。在戲曲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寫意美的虛擬創造為京劇《秋江》與船相關的舞蹈表演,主人公陳妙常的上船和追船,以及老艄公駕駛船等一系列表演,均通過表演者的虛擬化動作來實現。
3.夸張法
夸張法在戲曲舞蹈中的應用相對廣泛,可以有效呈現出戲曲舞蹈的寫意美。以梅蘭芳表演的《貴妃醉酒》為例,戲曲表演中的攏花、聞花及叼酒杯等動作,都是生活中細微的小動作,而戲曲舞蹈中通過夸張法將其放大,通過“下腰”和“臥魚”等專業化的戲曲舞蹈動作,表現出戲曲藝術的寫意美。
戲曲舞蹈和民族舞聯系密切,民族舞可以看作是戲曲舞蹈的統領,戲曲舞蹈中具有顯著的民族化美學特征。中國戲曲是各個民族藝術的集大成者,戲曲舞蹈是民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以漢百戲中的《魚龍曼延》和《總會仙唱》為例,在中國戲曲發展階段就已經出現由人扮演動物的舞蹈。唐宋時期,民族舞蹈中的軟舞和健舞逐漸滲透到戲曲舞蹈中,并成為戲曲舞蹈的核心發展至今。因此,在戲曲舞蹈中具有顯著的民族化美學特征,這種美學特征主要通過民族舞動作的戲曲舞蹈化來實現。
舞蹈表演者可以通過情景交融,營造與戲曲內容相符的意境氛圍,引導觀賞者進入戲曲情境中,提升戲曲表演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在戲曲舞蹈中,意境美創造具有代表性的為梅蘭芳在《天女散花》中的表演,京劇大師梅蘭芳利用優美的戲曲舞蹈,創設了天上人間的意境氛圍,為觀賞者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和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我國戲曲舞蹈具有寫意化、民族化和意境化美學特征,是中國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戲曲舞蹈的寫意美主要通過程式化、虛擬法和夸張法創造而來;戲曲舞蹈的民族美主要由民族舞的再創作而來;戲曲舞蹈的意境美主要通過舞蹈者的意境創造而來,可以充分體現戲曲舞蹈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