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真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家電企業還面臨著市場低迷的挑戰。根據奧維云網( AVC )統計,2005——2015年10 年間,中國家電零售銷量走勢近五年與前五年相比,復合年均增長率從9.1% 銳降到只有2.3%。銷售額方面,2008——2011年逐年增長,2011年后至今卻沒有明顯漲幅。可以推斷,家電企業在國內市場已經很難實現高速增長。原因在于中國市場規模在變小,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利潤急劇下滑。為尋求更大市場,國內家電企業將目光移向海外,海外并購成為重要的開拓市場的途徑。
美的與東芝在合并之前財務狀況天差地別,一個經營的有聲有色,在并購冬至之前還并購了同為白色家電企業的國產品牌小天鵝,一個則是連年虧損,難以支撐。
根據美的集團披露的財報,美的集團財務狀況較好,營業收入連續三年破千億,凈利潤逐年增加,總資產也逐年遞增,2015年較2103年增長了32.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同樣也是增長趨勢。凈資產收益率也穩定在行業較高值。
美的集團2015年營收1384億元,其中空調營收 644.9億元,占總營收的 46.6%。從家電行業來說,美的作為中國白色家電三大巨頭之一,在近年來一直處于高增長,成為家電行業的領軍者,雖然全球經濟波動較大,中國高速發展的勢頭已過,但在緩慢前行中,美的深化轉型,發展態勢依然良好。
美的集團凈利潤和營業收入增長率都在2013和2014年都穩定增長,但由于2015年在全球經濟波動、國內宏觀經濟環境、“新常態”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家電業將迎來更大的挑戰,不但整體增速下滑且部分類別產品出現負增長,因此美的家電不免受到影響。在2015年,營業收入出現了負增長,但是凈利潤依然保持了正增長。國內家電市場的情況,也促使了美的集團尋求海外發展。
由于東芝為國外企業,通過整理有關報道可以知道,東芝連連虧損,至2015年,東芝凈虧損將達到7100億日元(約合60億美元)。這是東芝創立140年來,虧損最大的一次,而家電是虧損是主要原因。數據顯示,2012年 到2014 財年,東芝家電部門累計巨虧約125 億日元,2015上半財年,東芝家電部門又虧損約21.88億日元,累計虧損已達到147億日元。家電業務部門嚴重拖累東芝的整體運營,要挽救這個100多年的企業,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家電部門出售。
并購實施的原因有多種,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原因,并購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并購為企業未來的發展能起到什么積極作用。
1.提升品牌價值
美的雖然在中國國內擁有極高的品牌知名度,但在東亞市場,國際知名度欠缺,而東芝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剛好可以彌補美的在這方面的欠缺。東芝家電發展至今已擁有超過百年的悠久歷史,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商之一,作為日本Top3 的東芝品牌,其主要目標群體為高端市場,在日本及全球都擁有幾號的口碑,其在消費者心目中已建立起技術高端、品質優良的品牌形象。此外,東芝品牌在海外市場( 特別是東南亞等地區)也擁有很高的知名度,這些可以幫助美的提升品牌價值。
2.快速拓展海外市場
東芝擁有一流的供應鏈網絡及無可比擬的渠道優勢,且其除了在日本、中國、東南亞以外,還在中東和埃及等地區也有銷售網點,并購后,美的可獲得這些優勢,幫助其開拓這些市場;對于進入壁壘較高的日本市場,東芝有覆蓋全日本的營銷網絡,美的可利用東芝家電在日本的營銷渠道,進入日本市場。
3.獲取技術、研發團隊等戰略性資源
并購使得美的獲得超過5000 項白色家電相關專利,可有效擴容美的現有專利;這些專利主要分布在日韓等海外市場,將有效延展美的在海外的專利布局;這些專利中包括了DD電機及變頻控制專利、冰箱隔熱板專利,可幫助美的提升洗衣機、冰箱等質量和性能。其次,東芝家電百年的創新精神和領先的研發水平,將有效提升美的研發實力。
4.提升制造能力和水平
并購后,美的將獲得東芝家電部門在日本、中國。東南亞的9個在各方面都領先的生產基地,東芝強大的制造能力和先進的工藝水平,將幫助美的提升生產制造水平,迅速提升美的在部分關鍵技術及產品生產上的核心能力; 且東芝家電在中國和泰國的工廠仍有較大產能提升空間,如能與美的完備的供應鏈體系、規模化生產經驗等實現互補,將有效提升美的的供應能力。
5.財務協同效應
東芝家電部門的虧損需要及時的填補,并且從長期的財報看來已無法扭虧為盈,這是東芝家電自身的管理上存在的固有的問題,也是日系企業多年來累積的通病,當美的并購東芝家電后,由于承擔了東芝部分債務,這些債務可以在美的稅前列支,抵扣一部分稅款,起到抵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的的賦稅。另外根據美的2017年第一季度報顯示,2017 年一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 597.6 億元,同比增長55.9 %;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43.5 億元,同比增長11.4 %。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庫卡集團、東芝家電及其它已完成收購的并購項目均納入合并報表,這是美的集團今年一季度收入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剔除并購資產溢價攤銷影響,美的集團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 22 %。不考慮并購項目合并報表,美的集團今年一季度原有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1%,產品力提升顯著,龍頭地位穩固。
此次的海外并購,美的除了能實現全球戰略目標,還能提升自身綜合實力與全球影響力,加強技術進步,拓展銷售渠道與提升品牌影響力,與東芝的戰略并購將在眾多方面產生長期協同效應,提升美的的企業效率。
1.擺脫財務困境
東芝家電部門面臨著經營困境和巨大的財務壓力,不得不急于出手,東芝家電業務2014年財務報表顯示,總資產為1100 億日元,但負債已高達1300億日元,出現資不抵債的現象,2012年-2014 年連續虧損3個財年,一共累計虧損達到了125 億元人民幣。東芝之所以出售家電業務,主要在于擺脫經營困境和債務壓力,到2015年,虧損仍在繼續,家電業務僅在2015年上半財年就虧損高達21.88億元人民幣,盡在這一年的虧損就占到了虧損總額的54%,在2015年底,因此,為了改善經營狀況,在新的一年出現良好開端,東芝迫不得已出售了家電業務部門,并且此次并購不僅能給東芝帶來537 億日元的現金流,還將一并帶走東芝250億日元的債務。
2.加速產業轉型
東芝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向高新技術領域發展,研發網絡與移動通訊等高端業務,并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作為研發費用,而經營狀況日益惡化的東芝家電無疑不成為一個拖垮東芝的累贅,東芝出手家電部門除了避免更大損失外,更可以集中所有資源與優勢全力開發新的領域。
3.擴大品牌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影響力
東芝除了家電業務還有眾多其他業務,借助美的并購的東風,不僅能解決掉部分債務問題,還能擴大在中國及其周邊國家的影響力。
對美的來說,此次并購資金約537億日元( 約4.73億美元),全部為美的自有資金,加之并購后整合所需投入的資金,將對美的造成一定資金壓力;此外,美的還需承擔東芝約250億日元(約 2.2億美元)債務,將提高美的資產負債比和利息支出,特別是東芝白色家電部門已資不抵債且連續虧損,如不能如期扭虧,將給美的帶來巨大資金壓力。另外,使用現金支付會對企業的償債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及時美的資金充足,但并購資金除了使用美的自有資金外,大部分是向銀團借款,或是發行債券,長期借款,短期借款,應付利息等都會受到影響。
美的進幾年一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但效果欠佳。2015年海外營收占比僅35.7% ,海外利潤占比更低至27.95%,因此,收購東芝是美的實行全球經營的重要步驟。但2015財年前三季度,東芝白色家電業務總營收約70%來自日本,30%則來自日本之外的地區,由此看,東芝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如美的,如美的未能有效利用東芝的品牌、渠道生產優勢開拓中、日以外的第三方市場,其國際化的目標可能不能如期達到。
根據并購協議,美的在未來40年內將會擁有美的、東芝兩個品牌,美的和東芝都是做家電,是實行差異化經營,還是在實行同檔次同產品雙品牌運營的模式,兩個品牌之間是要逐漸融合還是相互隔離,都是值得美的深思熟慮的問題。
截至2015財年第三季度,東芝家電擁有超過5000名員工。美的并購后要想扭虧,就必然要裁員,這勢必引發人員整合問題。且日本的雇傭制度和中國不同,且很多都為“終生雇傭制”,將進一步提高人員整合的難度和風險。
美的和東芝在白色家電產品方面存在諸多重合,必須重視產品整合、產品質量提升、產品規模和產品特色平衡等問題;。雖然美的通過并購能獲得東芝超5000項專利和先進的研發團隊,但并購后的美的獲得的專利和技術是否和美的產品品類,發展方向想契合,美的自身的研發團隊和東芝的研發團隊能否合力合作,這些都有待時間的考驗。
跨國并購交易的完成并不是只要雙方企業達成一致便能成功的,還需獲得雙方企業所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批,如果有一方甚至雙方國家審批不通過,前期工作將付諸東流。
綜上所述,海外并購中存在著各種風險,企業在并購之前應該有所準備。
美的集團成功并購日本東芝這一案例,為我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意義,是一次值得學習的經驗。首先,通過一系列的收購,美的獲得的諸多專利,輕松突破技術壁壘,在日益激烈的家電競爭環境下,取得了技術優勢。其次,利用所收購企業的海外渠道,加速了進軍海外的步伐,搶占市場先機。第三,學習了海外企業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跨國經營打好了基礎。總體來說,這次并購提升了美的的競爭力,也緩解了東芝的償債壓力,是一件雙贏的事情。在國內外環境允許,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越大越強的大環境下,海外并購對企業產生的影響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