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雷
(江西省南昌師范附屬小學紅谷灘分校,江西 南昌 330100)
在新課改的倡導下,摒棄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調整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興趣為基準,提高學生對小學語文的積極性,進而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教師要不斷創新開拓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進而自動自發的展開學習。根據以往的教學傳統,教學重心多放在聽說讀寫上,現在要將部分重心逐步調整為重視閱讀理解能力培養,使得語文聽說讀寫和閱讀理解能力共同提升。
小學生從出生開始就在接觸母語,對語言的接觸時間很長,步入小學之后,對小學生的要求不只認字讀文章這么簡單,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總結能力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為各科目的有效學習打下夯實基礎。小學語文中的識字也是借助閱讀來學會的,因此,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語文是一門知識面覆蓋廣、知識體系全面且復雜的科目,教材內容中含有多種多樣的知識,要在如此龐雜的知識內容中培養閱讀能力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因此,當前關于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課程時間安排方面,教師結構方面,學生個人能力方面等。對小學生來說,剛剛步入校園,對知識的儲備尚且薄弱,沒有清晰的閱讀方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的阻力是比較大的,導致小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直接影響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提升緩慢[1]。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開展學習的首要階段,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且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果小學生在初入校園就對學習缺乏興趣和積極性,那在今后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等漫長接受教育生涯中,學生就更難提起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加強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語文教學中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動自發的學習和理解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自主學習和興趣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學習語文的最大效用。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喜愛學習語文,學生才能在日后的語文學習中提升閱讀能力。關注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能為小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傳統的語文教學多以教師灌輸式板書授課為主,語文能力要求以死記硬背、抄寫默寫為主,很少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帶有傳統教學理念的教師一致認為,語文學習是不需要實踐的,沒有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供機會。但縱觀當前教育背景得知,語文課堂教學也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主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以朗讀背誦、抄寫默寫為基礎,增加動手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想象思維插上翅膀。在教學中借助問題提問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就問題的難易程度和理解思路展開深入探索,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提供機會,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思維意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由于小學生在入學之前的基礎不同,在認字識字上對生僻字等的識字數量不同,對于基礎較好識字數量較多的學生,可以在任務布置上除了基礎教材內容之外延展至課外閱讀;對于一些基礎薄弱識字數量較少的學生,以教材閱讀為主加強識字數量。教師要走出閱讀能力培養只是對教材內容朗讀學習的教學誤區,對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借助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閱讀思維習慣,進而形成自己的閱讀能力。例如,在講解《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學生閱讀文章后,教師要善于針對課文設置問題提問,讓全班同學按照教師的思路積極思考,針對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予以評價,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和閱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2]。
閱讀本就是天馬行空,不受局限性的。對于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要通過開放且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閱讀思路,讓學生享受閱讀帶來的獨特感受。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展開閱讀,讓閱讀貼近生活,促進學生對閱讀的自主性。例如,在講解口語交際內容時,課程形式可以從板書教學轉變為自由討論。教師可以提前一周安排學生關注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并做好記錄,接下來在開展課堂教學時,由學生各自進行分享,讓學生間相互了解彼此的生活,通過互動的形式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語文學習樂趣,使閱讀更具開放性和生活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掌握語文知識,同時收獲閱讀能力[3]。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以填鴨式板書進行教學,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缺少自主思考,導致思維能力普遍欠缺。隨著新課改的倡導,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輔助引導,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學會自主思考,進而掌握閱讀能力,只有具備了以上能力,才能讓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更加順利。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思路,以全新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開展閱讀,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學生的互動參與,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