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才詠
(武漢市新洲區第四中學,湖北 武漢 430404)
黨的十九大報告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判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判斷對于我們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抓住主要矛盾,科學認識和部署未來的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黨的十九大報告判斷時代的依據和標準,與我們過去所熟悉的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社會主要矛盾觀的論述有所不同。本文就如何認識和理解這種不同和差異進行了一些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科學判斷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和深遠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表明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當前我們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表明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過時,社會主義制度依然是當前最先進的制度。三是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四是表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著眼點和主線,重點、部署、方式方法等都要適應和吻合這個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五是表明我們對黨的建設發展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史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社會主要矛盾觀理論,深化了在社會主義社會如何劃分發展時代、如何看待主要矛盾的認識。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高度重視人的需要與生產、發展的矛盾,并把它作為基本矛盾、源頭性矛盾來看待的。他認為,歷史的對象和起點就是具體的個人,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要滿足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就要進行物質生產。要滿足人的需要,一方面,要同自然相斗爭,形成生產力;另一方面,要同自然相斗爭,總是要采用社會的形式,由此需要和生產、發展的矛盾。既然馬克思高度重視人的需要和生產、發展的矛盾,為什么馬克思并沒有把這個矛盾當作社會運作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呢?為什么沒有把這個矛盾作為劃分人類社會時代發展的標準呢?這是因為如果著眼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著眼大的時代劃分來看,用人的需要和生產、發展的矛盾這個標準,就會掩蓋歷史發展的真實、就會掩蓋階級發展的歷史、就可能忽略群眾在階級社會中的利益損害,進而陷入抽象的需要滿足論,滑入唯心主義的泥坑。馬克思主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出發,找到了真實認知社會發展的一把鑰匙。特別是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適應,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不平等,這時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這兩個時代內歷史跨度小的發展時代的標準和依據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要和生產、發展的矛盾論述,把人的需要和生產、發展的矛盾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內在的時代劃分、判斷的標準,進一步深化、具體化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社會矛盾觀在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認知,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矛盾,也經歷了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辯證過程。在原始社會,雖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的基本矛盾,但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為人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矛盾。由于當時生產力落后,產品十分稀缺,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作為一個和諧的社會共同體,團結一致地對付自然,主要矛盾是人的需要與社會發展的矛盾,當時人的需要及其滿足都非常單一和初級。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的擴大,剩余產品開始出現,同時社會也進入了階級社會,人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矛盾讓步或是更加集中表現為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階級矛盾成為了社會主要矛盾。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都是階級之間的矛盾。雖然在階級社會里,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地位的分化和對立,使人與人之間需要及其滿足的不公平問題、懸殊問題尤為顯著和突出,成為社會必須解決的首要矛盾。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實現公有、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平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吻合,人與人的關系變為了平等的互助關系,社會的主要矛盾再次回到相對單純的人的需要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的不斷提出的新需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追求和目標。
總之,伴隨社會的發展,人的需要的性質和種類也從簡單到復雜不斷增加,進而對社會發展提出新要求、新促動。同時,需要滿足的程度和方式,也不斷深入和多樣化。這都要求社會及時捕捉人的需要變化的階段性特點,及時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矛盾,實現人的滿足和社會的發展。人的需要和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推動人與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矛盾的產生、解決、再產生,循環往復,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人類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