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宏
(沈陽醫學院體育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034)
在本科類醫學院校中,學生體育課程是必修課程,一般分布于大學1-2年級。開設課程通常為田徑、球類、瑜伽、健美操等。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應充分展現出醫學院校的特點。目前,首批00后已經進入大學,體育的改革應充分從新時代的大學生特點出發,本著“體醫融合”的新思想,不能單純只注重于的體育技能的教學。在我國,中醫史“體育醫療”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其實踐證明有代表性的健身項目為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當今高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醫學院校在設置體育教學內容時,不僅僅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練習,還要把體育教學內容、學生興趣愛好及醫學生的專業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以便在學生今后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時,不僅會告訴患者要多鍛煉身體,而且要指導患者如何科學的鍛煉身體,如何開取“運動處方”。
(一)教學方法老套、內容單一,創新性不強
縱觀當今我省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方法,就會發現使用的教學方法都比較老套:換句話說就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向學生傳授的是體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然而當今在體育教學上使用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健身運動處方方法和體育鍛煉和醫療體育相結合的方法,并且這兩種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使用的并不多。同時,在教學內容上體現出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內容比較單一,其中大部分都以普通體育和專項體育為主,也有一些院校選擇的是醫學院校的內容,當時選擇這種內容的院校比較少,比如運動養生和醫療保健等。在當今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的帶領下,高等醫學院校的體育教育有必要和預防醫學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以讓在醫學院校學習的學生不僅掌握了豐富的體育保健知識,還有效的提高了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
(二)體育教學資源整合策略不科學
當今大部分的高等醫學院校不僅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并且在有關課程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有利條件,比如醫療體育課程和運動醫學課程等等,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為體育教師和醫學專業教師的資源的有利條件得到充分的發揮。因為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比如機構設置和管理制度等等,學校總是把體育教學納到公共課程中,把它和外語及計算機等安排在一起,然而把和體育有關的醫學內容都被融入到了醫學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有因為醫學專業教師對體育專業知識了解的非常少,這樣就在實際的教學中對于有關知識的解釋總是片面的,甚至有些知識不知道如何去解釋,體育教學資源和醫學教學資源沒有得到有機的整合,這樣就嚴重的影響了高等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的“醫體融合”的辦學特色。
(三)體育教學方式與醫學專業契合度比較低
現在大部分的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方法的焦點集中在體育教師對運動專項技能,關注的是學生對各種技能的掌握情況為主要教學內容,而忽視了各種技能對人體生理技能所產生的影響及變化,更談不上對其分析了,這就意味著這種教學方法和醫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也不利于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因此,無論是課程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應該以醫學學生為依據,比如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職業需要等等。完善醫學體育教學內容制度,對原有的教材內容制度進行大量的改進,進而最大限度的體現出醫學體育的職業性等同事,還應該和學生的未來的職業發展之間建立去一定的聯系。
(一)“醫體融合”教學設計
1.是教學目標:了解影響健康的因素,醫體融合內涵;掌握體力活動不足與慢病關系,運動處方制定;熟悉運動療法在慢病防治中作用。
2.是教學內容選取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體育學原理與慢病康復、運動風險評估等內容貫穿在以田徑、球類、傳統武術等運動項目為主的實踐課中。
3.是教學時間:每周1次,共18周。
(二)問卷調查法
(三)采用SPSS20.0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一)學生對“醫體融合”的認知情況統計分析
經18周的體育教學實踐后,實驗組學生對“醫體融合”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選擇了解的學生合計占95以上學生選擇非常了解,可見通過“醫體融合”模式體育教學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醫學和運動在促進健康中的作用,初步形成“醫體融合”概念。
(二)“醫體融合”體育教學對學生健康觀的影響
對照組學生健康的相關認識不明確,43.8%的學生仍認為不生病就是健康的,這可能與常規體育教 學中缺乏健 康 相關知識介紹,學生未能形成正確的健康觀。根據表格顯示可以說明“醫體融合”模式體育教學在學生形成正確健康觀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學生對體育教學過程評價的統計分析
對照組學生對常規體育教學滿意程度較差,說明常規體育教學內容不能滿足醫學專業學生需要,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實驗組對體育教學滿意以上的合計百分之九十以上,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醫體融合”教學內容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習認同度。
學生認為體育教學在非醫療健康干預工作中的幫助程度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對照組學生認為體育教學對非醫療健康干預工作中幫助為較大和非常大的、一般和不大分別占百分比較少,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常規體育教學對今后從事非醫療健康促進相關工作幫助不大。實驗組學生選擇幫助較大和非常大合計占百分之四十以上,明顯高于對照組;選擇一般和不大分別占比例較低,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在體育教學中融入“醫體融合”理念和相應教學內容有助于拓寬學生醫療技能,進而達到培養復合性醫學人才的需要。
(一)創新體育教育觀念
對當今醫學高等院校的體育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觀念。因為指導思想對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和教學目標結合起來,站在體育的層面就可以看出在一定社會對高校體育教學人才培養的標準。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依據學生身體的素質,在教學改革的影響下,學生的身體素質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在此基礎上,在考慮到社會的發展和職業的需求的特點,來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體育專項技能水平。
(二)研發新教材,醫學體育貫穿教學過程
教學方式的具體化主要是通過教學內容體現出來的,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一定要體現出教學內容為此,從改革體育教材入手。改革教材的要求非常多,其中主要應該包括以下三點:第一點是要以高等醫學院校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第二點是要考慮到當今社會對實用型醫學人才所需求的要求,第三點是要把醫學體育的知識和體育教材融合起來。
(三)改進體育教學方法,加強醫體知識互融
教學方法其實就是對教學思想的教學過程的一種體現,它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比較穩定的教學過程,另一方面是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制度。改進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讓學過“醫體結合”體育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的體會到知識所具有的各種特點,比如實效性和新穎性等等。使用請進來或者是走出去的教學策略。所謂的請進來就是指把當今獲得很大成就的學生運動員而在醫院工作的人員,讓他們來完成學校的“醫體結合”的專題課程,而走出去就是說讓本科生以小班的方式,跟著體育老師一起去到附屬醫院的相關科室進行參觀,在參觀的過程中,如果有問題就可以提出來,然后醫生們就會對所有的問題進行一一的解答,進而有助于學生們對體育對醫療治療和醫學康復的了解的幫助,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清楚體育知識和技能對自己將來的工作的影響。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所謂的高等醫學院校的體育教育特色其實就是把體育教育和醫學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如果想真正的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就應該從堅強體育教師對于建設入手。讓體育教師在“醫體結合”的教學中具有主導的作用,同時,它還是影響體育教學告給的最關鍵的因素。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要不斷的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增加體育教師的知識,尤其是在醫學知識的不斷完善,另外,還應該為那些在需要進行繼續深造的教師創造一定的機會,提供更大的優惠政策,增加投入資金,從各個方面有效的提高教師的“醫體結合”的體育教學水平。
其次,增加體育教師和醫學專業人才的交流機會。應該從各個方面為體育教師提供一定的有利條件,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學習現代醫學知識水平,還可以掌握當今醫學治療方法,盡量讓每一個體育教師都成為“半個醫生”,進而讓醫學和體育這兩個專業融合在一起,在高等醫學院校中的醫學體育所具有的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醫體融合”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是開展醫體融合的重要載體。以“醫體融合”為教學指導思想極大豐富了體育課程內涵,不僅滿足學生職業需要,同時有助于培養與時俱進的復合性人才。
以“醫體融合”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改革中,對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開設該課程時,首先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把醫學專業教師納入到課程團隊,對體育運動中醫學問題進行研究。其次,加強醫療體育課程建設。明確教學目標,設計合理的內容體系,研討教學組織方式等。各類醫學院校應因地適時開展醫療體育課程,培養學生醫體融合觀念,掌握醫療體育技能,使體育更好地為醫學與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