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
在科技飛躍進步下,各行各業都有了快速的發展,借助大數據,可大力推進我國傳統文化,并作用于傳統文化的保護中。通過數字和網絡手段體現傳統文化文獻,將其變為數字形式,有利于提升研究和傳播效率。
大數據時代到來,很多學者在分析探究的時候,開始使用數據庫開展我國傳統文化的分析,同時,現階段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利用網絡信息獲取資源,依此建立大數據思維。人們在數字人文加值作用下,通過網絡快速獲取信息,令其數量和種類大大提升,這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有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下面幾點:
傳統文化數據庫的建設,人們可在網絡中快速收集和獲取信息,這一工作對專業性有很大要求,需要其有效分析和鑒別數據。傳統文化信息的提供方主要是網絡數據,這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人們在海量的信息數據庫中將需要信息篩選出來,是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考驗。
在大數據思維與數字人文的加值應用下,人們對網絡中傳統文化數據保護手段比較滯后,對傳統文化信息的繼承有較高要求。現階段經常使用的是利用互聯網中的微信、微博,或者推送信息等接收傳統文化信息,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信息的接收與傳播,提升數據傳遞速度。所以,在大數據思維和數字人文加值應用中,對網絡或者移動終端信息傳播要求較高,需要保持實時性與完整性。
大數據思維發展背景下,信息的受眾面積不斷擴展,人們接收數據信息的途徑愈來愈多,借助網絡與大數據,可以從多種形式完成對傳統文化的輸送,讓更多人提升傳統精神意識。例如,在數字人文加值下,通過“微”手段和自媒體等傳播傳統文化,人們利用觀看手機的碎片化時間主動獲取信息,并基于大數據傳播的實時性,實現數據的即時更新。當下發展環境中,大數據思維的運用,讓我國傳統文化信息在自媒體中有更廣泛的傳播途徑,也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集成提出更高要求,以現代手段打破傳統信息傳播手段,避免信息傳播的局限性,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方式相融合。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資料文獻的數字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至今已經建立了一套可以查詢和下載的數據庫。經過研發人員的研究,大幅度提升其系統性和應用性,最終建立中國傳統文化數據庫,為學生和社會人士探究傳統文化帶來較大便利是我國大多數學者都傾向的觀點,但實際建設起來還存在很大困難,如傳統文化種類繁多、數據庫功能要求高等。
傳統文化數據庫建設前,需要先將紙質歷史文獻利用掃描、拍攝和全文輸入的形式變為電子文件,在計算機中進行精細整理、細化分類,以供讀者檢索。哈佛燕京圖書館中,中文善本特藏資源庫就是按照此種方法搜集文獻資料的,它實際上就是對傳統圖書館中文獻的數字化轉變過程,也叫作數字博物館。在此雖然有更多功能,但是其中很多史料碎片化過強、完整性缺失,很難被充分利用,因此人們建設了數字人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數字人文,主要是將數字博物館中搜集的史料進行重新分類和分析,挖掘史料間隱含的關系。此過程不但完成了資料的檢索,還為資料查詢者提供了觀察一段時間中發生事件的背景,展現了史料之間的時空關系,補充了史料自身的不完整。
數據庫中對于史料的檢索,只需輸入關鍵詞,大數據就會自動分析,匯集成一個集合,并在每一條搜集結果后注明來源,為使用者提供便捷。總的來說,可用數據庫搜集網絡中傳統文化數據,便于研究。
對于傳統文化的研究,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研究種類的不同選擇適合的數據庫。其中最常見的是使用數字博物館,在海量的電子文件中找出需要的資料,對其進行甄選與鑒別,找出真實性最強的資料,并挖掘其中深層關系。如學者研究歷史人物的時候,花費大量時間搜集信息,找出很多“野史”,從中挖掘出新的結論。這主要歸功于大數據思維與數字人文中數據庫的檢索功能,讓學者得到更多更全的資料。不然,單單依靠人工檢索和搜集資料的方法,很難搜集全面。
20 世紀人們就使用計算機創建著作索引數據庫,2005 年多國數字人文聯盟,標志大數據已經成為人們開展研究的主要使用技術,并成為一種趨勢。在此條件下,我國傳統文化的進步,也借助大數據建立“四庫全書”“中國基礎古籍庫”等多種傳統文化數據庫。但是實現數據人文的加值應用數據庫還是很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利用數據人文加值應用,不但體現了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還將數字學術引入到人們視野中。現階段經常使用的加值應用數據庫為“3D 實景莫高窟”“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等。
大數據思維下信息的傳播首先將傳統傳播媒介變的網絡化,將紙質或者視頻文獻變為網絡版,建設人們可以自主選擇的平臺。就像手機APP 中的喜馬拉雅FM,人們可以自主選擇想要聽的音頻,這就是傳統媒介的網絡化,實現媒介融合,這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來說是一大機遇,可以將需要記載的文字和視頻、音頻等文件利用信息技術轉化為電子形式上傳網絡中,使用者就可以通過計算機或者手機開展閱讀和共享。這對于上班族來說更加便捷,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閱讀收聽相關文獻資料,例如通過喜馬拉雅FM 收聽《資治通鑒》。這樣即使沒有閱讀時間,也能在開車或者走路的時間聽中國傳統文化,大大緩解了人們缺少閱讀和學習時間的問題,將文化知識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并作用于生活生產實際中。數據人文的加值應用,將網絡信息傳播升級,利用數據庫更加豐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還按照人們的需求,有選擇地推送適合的文化信息,以趣味性的形式彌補網絡中信息傳播的不足。數據庫的使用,只需要輸入檢索詞,就會建立與之相匹的文獻,為使用者提供更加直接或者關聯性的信息,滿足其需求。
加值應用下的數字思維和數字人文,其最終目的是向人們傳輸傳統文化。信息傳輸者根據自身行業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選擇適合的數據庫,但是對于信息檢索者來說,最簡單的方法還是利用海量檢索的形式搜集一個文獻集,下載后,通過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區分和使用,最終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例如,在數據庫中搜索敦煌壁畫文化的時候,可以精細檢索“3D 實景莫高窟”,也可直接檢索“敦煌壁畫”,這樣關于敦煌壁畫的所有文獻都能呈現出來。再如某學校中教師向學生宣傳我國傳統文化,可將藝術與人文內容整合,在典藏網站中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數據庫中的數位典藏網站,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學結束后學生可利用大數據自主選擇傳統文化學習內容。經過試驗調查得知,學校教育中,傳統紙質教材與數位典藏數據庫相比,后者更能提起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傳統文化傳播效果更加明顯。
近幾年,我國學者開展傳統文化傳播和研究中,對于大數據的認知和使用上不斷進步。在2014 年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上,對數據思維和數據人文加值應用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翻譯作出探討。同年,在討論世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學術大會中,發表《我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分析》等,都是圍繞大數據開展研究的。雖然在傳統文化數據建設上有更大的進展,但是要想將數據庫普及,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網絡中大數據普及,各界學者在研究和搜集資料的時候,都充分利用到大數據,傳統文化領域也是如此,但是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盡管我國建立了較多完善和便捷的傳統文化數據庫,但基于中國時代發展的特殊性,導致數據庫建設整體水平還很低,數量也有限,其中真正運用于傳播和學術研究的數據庫更是少之又少,很難發揮傳播效果。第二,當前我國利用數據庫傳播進行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還處于嘗試階段,學者過于依賴其中的文獻資料,不再查找原典,雖然大數據可為傳統文化傳播和研究提供便捷,但是不能完全依賴。
另一方面,要想完善和利用數據庫,需要技術人員與研究學者合作,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與優化,絕對不能盲目前進。傳統文化學者要觀察到大數據思維與數據人文加值應用下數據庫建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謹慎前行。第一,找出數據搜集與學術研究的差異,其中大數據只重視數字關系,學術研究探究更深,以因果關系為主,通過大數據查詢資料的時候,若不能觀察出數據思維下的漏洞或者問題,混淆其中因果關系,就會得出不正確的結論。第二,大數據時代下,傳統文化研究和傳播重視質量和效果,通過對文獻搜集和利用,創新學者或者接收者思維比較簡單,如果數據庫中文獻檢索以人們希望的形式呈現,那么人的人文思維容易被架空,出現思想被技術約束情況,因為聯想不能代替靈感,數字編碼也不能代替人文創作。第三,關乎傳統文化數據化工作的法律問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政府委員會是當前世界認定的傳統文化資源保護組織,但是將傳統文化融合到信息技術中的相關權益保護機制還處于初級階段,文化資產保護、數字化成果保護等已有法律,需要傳統文化數據使用研究者充分了解并使用。
綜上所述,大數據思維與數字人文的加值應用下,傳統文化數據的發展,需要加強信息技術的使用,研究者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數據庫的建立和更新不單單指數字化的復制,更是創新與延伸,將更多傳統文化帶入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