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就傳承傳統文化作出的重要論述,如何在新時代下積極響應號召,豐富非遺的保護形式和內容,開辟非遺活態傳承與保護的新途徑,已經成為當今非遺保護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全國非遺博物館建設的快速發展,從實踐中已證明這是我國“非遺”從申報立項保護向依托文化空間進行整體性保護和活態傳承方向轉變的必然途徑。
2008 年6 月7 日,《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發〔2008〕19號。(項目類別:傳統技藝;項目編號:Ⅷ-159)本文就《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作為非遺傳統技藝類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在構建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中,如何將榨菜獨具一格的鮮、香、脆、嫩飲食風味,與家國情懷、鄉愁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民族標志性傳統文化元素,從而充分發揮榨菜傳統技藝的工藝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促進榨菜傳統制作技藝活態化保護傳承發展的非遺特色展陳模式,進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按照榨菜特色傳統技藝文化主題博物館定位,以榨菜歷史沿革演變為載體立體全面地反映中國榨菜傳承沿續的特殊軌跡,提煉榨菜制作各個歷史發展時期中最核心、最獨特、最精彩的部分,以及這些部分相互之間的傳承和延續,詳細而生動地展現了中國榨菜蘊含的民俗文化傳統。依托《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以弘揚以及傳承和保護榨菜傳統技藝為主要核心,打造集非遺保護、休閑度假以及餐飲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主題博物館,成為三峽庫區獨具魅力、特色鮮明的城市文化品牌和旅游文創產品。
匯聚中國榨菜歷史與文化經典,展現華夏民族的特色飲食文化和特殊生活智慧,延續中華優秀傳統非遺文化。
典藏民族珍貴記憶,傳承歷史不朽文脈;振興中華傳統技藝,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發揮文化磁極效應,打造非遺薈萃之地。
塑造非遺活態傳承新模式,構筑三峽文化旅游新地標。
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展示的都是與榨菜生產相關的物與事,但是在實際的材料收集中,許多與榨菜相關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現都存在著很大的收集困難、保存困難的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展覽館按傳統模式以及理念,那么勢必會出現一些問題,難以滿足觀眾的需求,更無法向人們科學展示榨菜工藝以及榨菜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和悠遠歷史。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況,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打破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展品不足的制約因素,那么就必須運用現代展陳設計理念,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構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進而科學創造一個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真正滿足展館的發展與需求。
科技的進步以及各種全新技術的涌現,各種全新展覽模式以及展覽手段層出不窮,在展陳手段日趨多樣化的大背景下,展覽館相關人員必須科學考慮、有效研究,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巧妙利用空間、組織空間進而創造空間,使之達到最好的效果。這種審美空間必須是要能夠按照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的非遺實物藏品特點和陳列環境的內在特殊性及關聯的事物,有次序、有規律地組織起來,通過對室內空間的建構以及對榨菜沿襲傳承賴以存在的空間的再造,并運用美學原則創造的審美空間,將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營造豐富的藝術氛圍,體現人類的科學、技術及智慧的美。
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作為一個非遺傳統技藝博物館,應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個性與特點,在展陳上把傳統與現實結合、專業與社會結合、科普與傳媒結合,使其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與傳統文物類博物館“厚古薄今”“有古無今”的現象相反,非遺類博物館更應重視“古今并舉”,不僅關注過去的歷史變遷,更關注現實生活乃至未來發展趨勢。
在展陳設計中大量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通過聲、光、電的運用和四維動感立體影院(4D 影廳)幻影成像,并將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引用于非遺博物館展陳的設施控制,將歷史文明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塑造出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的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通過觸覺、聽覺、視覺來縮短觀眾與博物館的心理距離,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展品帶給心靈的震撼或享受。
引入最新的“Scene Experience(情景體驗)”國際前沿設計理念,打造一座情景體驗式現代高科技非遺博物館。
貫穿以榨菜傳統制作技藝為主要代表的榨菜文化為核心的展示主線,匯聚中國榨菜歷史與文化經典,展現華夏民族的特色飲食文化和特殊生活智慧,延續中華優秀傳統非遺文化。
構建以現代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為基礎的四維布局空間,把歷史文明和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塑造一個極具震撼力、感染力、觀賞性與藝術性的非遺博物館。
展開以“大專題”陳列方式的五大框架板塊分區:
第一,道法自然(序展篇)第一主題展陳區——中國榨菜獨特的歷史溯源及其極具傳統文化底蘊的歷史演變進程風貌。
開篇介紹榨菜獨特的歷史溯源及其極具傳統文化底蘊的歷史演變進程風貌,有序展之意。該篇專題結合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文物,串起傳統中國榨菜的歷史發展脈絡。
1. 本篇展陳布局以歷史淵源概述為主線。
2.本篇展陳布局以歷史時間線索作為主線,輔以各時期的歷史重要事件及人物,串聯中國榨菜極具傳統文化底蘊的歷史溯源、承前啟后的始創之史、滄桑百年的傳承發展史、輝煌新時代的鼎盛時期四大歷史演變進程風貌。
3.本節展陳主題展陳布局通過多元化方式的綜合運用,增強展陳布局的歷史厚重感及藝術表現力和震撼感。
第二,飄香記憶(技藝篇)第二主題展陳區——體驗中國榨菜悠遠的傳統生活情趣,重溫華夏民族的歷史民俗文化魅力。
1. 本篇部分文化節點概述:榨菜傳統技藝流程復雜、精益求精,從最初的原料到最后成品,要大小經過嚴密的15 道傳統手工加工工序:(1)選菜頭;(2)菜頭切塊;(3)搭菜架;(4)穿菜串;(5)晾菜串;(6)第一次鹽腌;(7)第二次鹽腌;(8)踩池;(9)淘洗;(10)榨除鹽液;(11)挑菜筋;(12)第三次鹽腌拌料;(13)裝壇;(14)封口;(15)套竹簍。這些嚴密的工序都有精確而不可取代的要求,特別是采用了原始的風脫水及三腌三榨傳統技藝,促成了榨菜鮮、香、嫩、脆的特色形成,這是其他醬腌菜難以比擬的,這些傳統生產絕技是勞動人民長期以來積累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榨菜從種植收獲到加工制作,都深深扎根于民間,滲透于生活。其間有禁忌、信仰、幻想、理想,也有人情世故和愛恨情仇……
2. 本篇部分展陳布局節點意象:通過復建涪陵榨菜作坊、榨菜現場和民國時期榨菜商業貿易街的情景再現,采用文物與高科技復建場景互動體驗相結合以及與影像虛擬的方式,探尋久違的鄉愁記憶。
(1)菜
○青菜頭的產地和種植
○青菜頭家族
○青菜頭的營養價值
○青菜頭的華麗變身
(2)食
○巴蜀飲食傳統——“尚滋味,好辛香”
○涪陵民間制作榨菜的習俗
○“咸菜屋”場景復原展示涪陵民間咸菜的種類及食用方法
(3)創
○復原邱壽安(榨菜開創者)創始榨菜緣起場景
○場景一:首試腌制
○場景二:初嘗美味
○場景三:榨菜得名
○場景四:試售宜昌
○場景五:熱銷上海
(4)技
○復原大型傳統手工制作作坊
○榨菜傳統加工原材料
○榨菜傳統制作技藝平主要用具
○榨菜傳統制作技藝流程
○榨菜傳統制作技藝的重要價值
(5)商
○復原歷史上第一家榨菜行商號“道生恒”榨菜莊經營場景
○復建清末民初時期老字號榨菜經營鋪
○復原“三益居”茶館里的菜幫交易場景(菜幫:民國十五年成立,后稱榨菜同業公會)
○復原大型傳統手工制作作坊
(6)事
○部分榨菜重大事件演繹
○最初的成功推銷:1908 年,邱翰章在上海第一次開始正式推銷榨菜
○最老的榨菜品牌:邱壽安創立“榮生昌”
○最早的國際品牌:“地球”牌榨菜
○最早的出口專營企業:五大商號
(7)運
○復原舊時涪陵長江沿線最熱鬧的官碼頭一角的繁榮景象,突出榨菜運銷
○復原航運實物展品:如烏江流域獨特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歪尾船”等
3. 本篇主題展陳布局形式:本篇主題展陳布局通過精心復原榨菜民俗生活生產場景,應用兼備多媒體視覺效果與互動體驗的高科技展示手法,展現榨菜百年技藝的輝煌創新,詮釋榨菜文化的技藝精髓。
第三,物華天寶(成果篇)第三主題展陳區——沿襲祖先生活智慧和大自然天作之合的榨菜,締造舌尖上的輝煌成就。
歷經百年的傳承,榨菜成了涪陵的符號和標志,被國內外親切地稱之為“中國榨菜之鄉”。
1. 本篇展陳以榨菜的誕生、榨菜的發展、榨菜的輝煌成就為主線。
2. 本篇部分展陳布局通過以榨菜造福華夏所獲各類成果為主,重筆渲染榨菜創始以來的輝煌成就。該部分內容以所有與榨菜相關的書籍、文學藝術作品、獲獎、取得商標注冊認證、行業標準制定、科研學術成果、歷年榨菜相關的書畫、攝影、影視的展示。
(1)非凡成就
榨菜創始以來所獲各類獎項及榮譽、相關具有重要價值的證書、成果實物、人物、事件等多種材料。
(2)輝煌業績
新中國成立后榨菜技術領域所取得的各類商標注冊認證、行業標準制定、產品標準認證等相關具有重要價值的證書、業績實物等多種材料。
(3)科研碩果
傳統榨菜工藝在科研領域創新所收獲的各類科研成果以及相關具有重要價值的成果實物、文件等多種材料。
(4)名篇佳作
匯聚展示影視作品、舞臺藝術,詩文詞賦、攝影書法等各藝術門類為榨菜所創作的藝術作品。
3. 本篇主題展陳布局形式:通過文字、實物、圖片、多媒體等多種科技布展形式,將百年輝煌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及經典工藝演繹為海內外華人魂牽夢繞的共同鄉愁記憶。
第國,盛世開壇(行業篇)第四主題展陳區——秉承百年傳統技藝精髓的涪陵榨菜行業呈現勃勃興旺的盛世盛景。
作為榨菜的代表,涪陵榨菜可謂名滿天下。在國內外很多的國家和地區,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從榨菜包裝袋上認識涪陵的“涪”字的。而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現代化的發展,雖然涪陵榨菜歷經“無數洗禮”,但是在涪陵榨菜人執著堅守、不忘初心的基礎上,依舊如鳳凰涅槃般華麗轉身,開創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機勃勃的盛世盛景。
1. 本篇部分文化節點概述:秋山利輝在其作品《匠人精神》中做過這樣的論述“杰出的匠人,其人品比其具體技藝更為重要。”當喧囂浮躁急功近利在社會上出現的時候,涪陵榨菜的手藝人仍舊執著地堅守著自己以誠為本的“匠人精神”并試著將其科學地傳承下去。
多年來,涪陵榨菜人在堅守本業、堅守工藝品質的同時,正是靠著這份與時俱進的創新與實踐,不懈的堅守與思索,才使得這樣一種地域性極強的小菜,以開放包容的偉大品格與胸襟,構建出了不朽的品牌形象,從而在巴國故都一方之地堅實地走向了更加廣闊的世界。
2. 本篇部分展陳布局節點意象:本篇將以榨菜創始之地,涪陵本土榨菜企業創業故事和突出的貢獻人物為切入點,全面展示當代新時期涪陵榨菜行業的盛世景象。
(1)百年暢銷
涪陵榨菜創新加工、鮮銷并舉發展歷程回顧。涪陵榨菜暢銷百年、盛譽不衰,產品銷售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大中城市市場占有率達70%;出口的國家和地區由日本、新加坡、泰國、中國香港發展到韓國、俄羅斯、歐美各國、南非等57 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國80%以上。“涪陵青菜頭”鮮銷全國五十多個大中城市,成為重慶市第一蔬菜品牌。
(2)品牌薈萃
榨菜行業現代生產線及涪陵榨菜代表性品牌商品展示。用虛擬現實環境結合場景復原,展示榨菜行業最先進的生產流水線,展示涪陵本土現有榨菜商標190 件的商品(其中四件中國馳名商標、 21 件重慶市著名商標, 32 件涪陵區知名商標)。
(3)創業故事
涪陵榨菜龍頭企業的創業發展歷程。匯集企業創業發展進程各個時期、各種工藝環節的歷史實物資料、行業文物等,重點以創始人的創業故事為展示主線索。
(4)行業群貌
涪陵榨菜行業整體群貌,涪陵區現共有榨菜生產企業39 家的企業概況展陳。其中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19 家(國家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兩家、市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九家、區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八家)。
3. 本篇主題展陳布局形式:在秉承傳統涪陵榨菜制作百年技藝精髓的現代工業化時代,用前沿科技手段以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與科技感的展陳手段展示當今涪陵榨菜行業現代的勃勃興旺的工業化生產盛景,讓參觀者能夠真正感受從前一展廳穿越到現代時空的榨菜百年滄桑進程的歷史體驗。
第五,絕藝流芳(傳承篇)第五主題展陳區——延續傳統榨菜文化特有的感知方式,喚醒中華民族共同的鄉愁記憶。
本篇作為“最后一個展廳”,將注重結合博物館展覽,開發與榨菜文化緊密相關的文創產品,延續傳統榨菜文化特有的感知方式,喚醒中國人共同的民族文脈記憶。
1. 本篇部分文化節點概述:榨菜生產加工制作,有其清晰的傳承脈絡,擁有眾多民間傳承習俗。既有師徒相傳,也有祖孫相維。家族承傳,主要靠長輩言傳身教,反復示范;師徒承傳,有拜師儀式。
榨菜是生活化產品,其間蘊含著濃厚的鄉風民俗,多彩的市井炊煙。比如民國年間,涪陵城有玩“菜龍”慶祝榨菜豐收的傳統。菜龍由榨菜頭、青菜葉等軋制,由兩面大鑼和銅號開道,彩旗隊、腰鼓隊隨后,花樣有“龍抬頭”“拜四方”等,情景宏大,參與者眾多,這是與榨菜相關的鄉風民俗。
榨菜種植收獲的農事節氣,加工儲藏的敬畏誠意,待客送禮的親情友善,談婚論嫁的擇偶條件,家風家教的代際流傳,鄰里之間口碑評價等等,都氤氳在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冠有“中國榨菜之鄉”美譽的涪陵,百多年來,榨菜伴隨著涪陵人的庸常日子,給食品添味,給人佐餐,給農民增收,給地方增稅,給國家創匯,給生活添彩。這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沉香,尤其是那種可貴的工匠精神,更要靠一代代榨菜人傳承下去。
2. 本篇部分展陳布局節點意象:這個時代既是對傳統榨菜文化的繼承,又是對現代榨菜文化豐富發展的根基。從挖掘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榨菜傳統民俗文化入手,開發榨菜文化相關文創產品及策劃榨菜文化活動,延續傳統榨菜文化特有的感知方式,喚醒中華民族共同的鄉愁記憶。
(1)傳承——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永恒傳承
以國際化的理念來傳承非遺文化、以國際化的形象來展示非遺文化,通過科技手段與活態展示相結合,觀賞性和經營性相結合,集科普教育、展示宣傳、收藏研究于一體,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事業與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項目進行科學的有機結合。
(2)感知——榨菜文化特有的傳統人文感知體驗
復原榨菜文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特殊的風味特色,深厚的民俗特色的傳統民俗互動活動。通過大型節慶演藝、定期策劃舉辦特色文化展,引進各類交流展、臨時展覽和巡展等項目及其現代的創意表達等方式,全方位呈現榨菜文化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
(3)文創——打造“最后一個展廳”
在一些發達國家,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展銷被稱作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在這里,觀眾可以通過對實際展品的認同逐步完成物質展品到文化的消費。在展覽中,可以精心策劃,獨創榨菜傳統技藝文創產品項目,開設“文化創意體驗區”,開啟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讓文化創意產品真正成為傳播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文化的優質媒介。
3. 本篇主題展陳布局形式:將新興技術與互動櫥窗等數字展示手段進行有效性的深度融合,結合凹凸變幻的藝術展墻,動靜結合,將榨菜傳統技藝文化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與文博、旅游和商貿完美融合一體,鑄就超越傳統展陳布局驚艷觀展互動的非凡體驗。
非遺傳統技藝類博物館展陳模式,力求將非遺學術與科普相結合,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從而建立起一個內容完備、資料詳實、活態化的專題性展陳館,并使之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通過后續建設,逐步發展為一個更加科學、更為豐富的非遺傳統技藝類博物館展陳模式。籍以為非遺傳統技藝類展陳的發展開拓出一條寬廣的道路,喚醒中華民族共同的鄉愁記憶,增強公眾對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