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重慶市綦江區登瀛學校,重慶 400000)
本文針對初中語文開展古詩詞賞析教學的現狀及創新途徑展開深入分析,提出可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詞賞析教學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提升初中生的賞析能力和文化修養,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
教學設計是指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工作的對象,將教學進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從而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其中主要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工具、教學時間等內容。當前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工作,普遍缺乏系統科學的教學設計,教師大都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教學工作,但沒有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導致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需求和興趣的背離,教學工作流于表面,難以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教育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將學科教育與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手段相結合,已經成為了當前學校教育的大趨勢。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因為缺乏對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了解,或不具備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導致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工作仍然停留在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也僅僅圍繞課本內容展開,沒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學習興趣寥寥,思維能力與眼界得不到有效的拓展,從而限制了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缺失的情況,由于傳統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多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教師往往是將總結好的知識,以結論的形式給到學生,學生只需要被動接收教師所傳遞的知識,應用于考試就可以了,這樣的模式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過度依賴教師,自主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也限制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空間。
每一首古詩詞的由來都是作者根據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閱歷與生平經歷所有感而發的內容,當中都包含著作者深刻的情感與人生體驗。因此,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不應只流于形式,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古詩詞背后所展現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幫助學生通過了解詩詞背后的故事,加深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從而加深記憶,并轉化為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久而久之加強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探究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的不斷發展。
如在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詩的教學中,詩中所描繪的是詩人在遠離家鄉、四海漂泊中所寫的一篇表達天涯游子思念故鄉的詩詞,詩中所展現的,是詩人獨自在異鄉漂泊,看到夕陽西下的景色后所引發的凄涼之感而寫下的詩詞。學生理解了在創作詩詞時的處境和心境,對作者想通過詩詞表達的思想和內涵自然理解的更加容易和深刻,結合詩詞所創作的背景進行學習,不但提升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更豐富的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了以古詩詞教學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培育的目的。
古詩詞中蘊含著優美的韻律,詩詞內容押韻、對仗,朗朗上口,易于誦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的誦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詞韻律與優美意境的感受,學生在對古詩詞的反復誦讀中,可以感受到詩詞所展現的磅礴氣勢、優美意境及深刻情感,從而加深對詩詞的深入理解。
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教師在帶領學生誦讀是,應注意詩詞的節奏與抑揚頓挫,注意重音和輕音,讀好韻腳,引導學生在充滿感情的閱讀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受。
古詩詞中蘊含著優美且深遠的意境,因而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應注重為學生打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詞意境的體驗與感受,通過這樣的形式,激發學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詩詞內涵,以實現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提升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的目的。
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游子吟》這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詩中所描寫的是一位母親在為即將遠行的孩子縫補衣衫。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或情境模擬等方式,為學生創設詩中所描繪的情境,通過情境的打造,幫助學生體會母親對孩子的深刻感情,感受詩中所傳達的濃濃的母愛。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結晶,傳遞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與精神內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展開古詩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對古詩詞的誦讀、理解、體驗和記憶中,感受詩中描寫的情境及所傳達的深刻情感與人生哲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