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芬
(貴州省沿河縣民族中學,貴州 銅仁 565300)
完形填空主要測驗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包括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對整個文章邏輯聯系的理解,在情景中辨析詞義的能力以及詞組短語搭配的使用能力。
(一)平心靜氣,不急不躁。對完形填空心存恐懼,是導致失誤的根本原因,有些考生滿腦子的畏難思想,殊不知這種情緒只會使得自己的全部思想游離題外,根本無法進入思維,還談何理解文章的內容呢?所以,集中思想、樹立信心、平心靜氣丶去除雜念才是做好完形填空題的保證。
(二)瀏覽全文把握大意。瀏覽全文能獲得更多的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并根據文章的內在邏輯意義、貫穿文章始終的主線以及作者行文的走向,把握文脈,調整并定位自己的解題思路,從而做出最終的判斷。如在Computer一文中,作者的貫穿文章始終的主線為Computers are important for human beings,但到了最后,作者筆鋒一轉,提出Are you afraid if Computers can really think one day?作者的行文走向是一種擔心和憂慮,所以讀者既要善于聽話聽音,也要把握準文脈,及時調整、定位自已的思路,就會發現上述問題的正確回答應該是Yes,we are afraid.。
(三)識別短語注意搭配。一類短語是由動詞+介詞或動詞+副詞構成,在現代英語中,這類詞組很多而且實用性強、浩構簡練、使用靈活、表達生動,如 break the ice,look forward to,keep an eye on,catch one s eye等;還有一類使用極廣的是介詞短語,例如With regard to,in a blink of,on everyone s lips,at the age of等。如果平時能注意詞組、短語的整體記憶,掌握它們的搭配規律,在做完形填空時就能得心應手,減少失誤,提高完形填空的命中率。
(四)運用語法理順關系。語法知識是指導完形填空的法寶,詞匯是根據語法規則確定各自的位置,有了語法規則文章才能有條不紊、順理成章。完形填空題實際上是“形斷意不斷,貌離神不離”,正如藕斷絲連,語法規則起到“牽動荷花帶出藕”的功效。如介詞后的代詞必然是賓格,物質名詞一般不用復數,形容詞必須放在不定氏詞后,行為動詞的否定和疑問句應由助動詞do構成,情態動詞只能與不帶to的動詞連用等。
(五)遇到難詞反復默念。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大部分詞都填出來了,只有一、兩個難詞絞盡腦汁仍不得要領,如果考試時間允許,不要輕易放棄,要窮追不舍,先從語法禹度考慮,再從邏輯角度考慮是否有隱含意思、作者的情感以及背景文化和習俗等。有時句孑好象什么也不缺,讀上去很完整,就必須考慮,很可能缺的就是連詞and,副詞rthen、always、sometimes等,如果還未填出,應反度默念幾遍,有些詞就會悄然而至,在你的記憶中浮現出來。
(六)細心檢査避免疏漏。完形填空后最關鍵的一點是要細心檢查每一個填空處是否有筆誤或疏漏的地方。有些考生為自已全部填出了而沾自喜,根本沒想到不昰缺了“s”,或是忘了加“ed”,這是很可惜的,因為從意思上他是理解了、看懂了題目,但因粗心大意而失荊州。所以細心檢査,反復回讀,能夠減少疏漏,提高完形填空的正確率。
完形填空在高考英語試題中是具有一定難度,得分率相對較低的一種題型。現總結歸納一些方法供參考。
(一)通讀全文,掌握大意,重視首句,啟示全文。考生先要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內容、中心思想及文章結構,從整體上感知全文,掌據文中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對于個別不理解的詞句,只要不影響理解就不要管它。
完形填空一般釆取首句不設空的原則,其目的是使讀者進入語境,以便對理解全文有重要的啟示。因此考生要重視并細讀首句,并據此來判斷文章的體裁、題材,推測全文的主旨和大意,推斷故事發生的人物、時間、地點、氣氛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瞻前顧后,通篇考慮,緊扣文章,結合語法。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后,我們就可以聯系上下文,瞻前顧后,運用邏輯思維對選項進行分析、比較、判斷,選出符合邏輯及情理的選項。選題時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上下文語境考慮。上下文語境包括選拝項與所在句孑中的語義聯系,所在句與周圍句群的關系,所右句在本段中所起的作用,所在句在整篇短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與文章主題思想的關系等。
2.從詞匯語意及用法的角度考慮。
3.邏輯推理、常識等角度考慮。高孝完形填空往往以自身的內容提供柤對完整的語篇信息,其間交織滲透著各類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常識,當對語言的把握不是很準確時,可充分利用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常識來幫助判斷。
(三)代入答案,復讀全文,核對文意,糾正錯誤。完成選擇后,要再抽一兩分鐘,把所選答案代入空格,復讀全文,核對文意,驗證詞匯、語法昰否符合句型結構,句子是否流暢,上下文邏輯關系是否一致,全文是否緊湊且渾然一體,同時把自己認為錯誤的答案改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