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煒
(江蘇省無錫市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臺具有信息傳播精準性和私密性、交流方式多元化和靈活性、交流過程的交互性和自由性等特點,決定其能夠迎合大學生獲取信息、日常交流、表達訴求、記錄生活與學習等需求,可以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
微信具有通訊、社交、服務與娛樂的功能,特點更為鮮明和多樣。一是信息傳播的精準性和私密性。信息傳播既可以通過單獨聊天實現“一對一”的單向傳播,也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微信群實現“一對多”的群體分享,多樣的傳播方式可以保證信息的精準與私密。二是交流方式的多元化與靈活性。除了文字信息,微信還能發送語音、圖片、視頻、表情等,增加了交流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信息傳播更為準確與鮮活,更具有感染力。三是交流過程的交互性和自由性。聊天、分享、點贊等可以讓用戶之間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互交流,用戶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者,而是主動的表達者,信息表達更為自由。
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目前微信平臺在國內擁有龐大的用戶量,約有3/4為青年群體,根據用戶職位的分析,高校大學生占比高達64%,微信平臺已經日益成為高校大學生主流的網絡社交工具之一。直面大學生已經成為微信陣地原住民的現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就機遇而言,微信平臺具有信息傳遞快、信息海量性等特點,給大學生提供了獲取信息資源、了解時事的平臺,可以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微信平臺利用圖片、視頻、語音等傳播信息的多元化方式迎合了大學生的喜好與認知特點,避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性和枯燥性,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挑戰而言,微信平臺用戶來源于社會各個階層,信息紛繁復雜,不良內容較多,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微信平臺的傳播效應,發布一些反動言論、詐騙信息等,高校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對于信息內容的好壞無法判斷,容易受到微信平臺上負面信息的不良影響。
微信平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高校要發揮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從改變思維模式、加強隊伍建設、構建微信平臺等路徑上進行統籌設計,以回應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現實需求。
首先要建立開放性思維,微信帶來的“人人皆可言”的情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轉變傳統思維,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同時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適應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的需求。其次要建立平等性思維,微信交流帶來的平等、自由的氛圍,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灌輸、上傳下達”等交流方式,在尊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地位的同時,也要和大學生群體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與他們進行深入的交流,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性和自覺意識。
首先要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架構。構建以輔導員為主體,學生會、團委等團學組織、黨支部、班主任為輔助的大學生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人員配備上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駕護航。其次要健全思政隊伍微信技能培訓體系,加強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充分利用職前培訓、職后進修和專題培訓、講座等各種培訓形式,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將微信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掌握微信特點、運作規律等知識與技能體系,建立微信工作語境,搶占網絡話語權,消除與大學生間的話語差異,實現無障礙溝通;提升運用微信進行短文寫作、思想引導、平臺維護等技能。
首先要做好思想道德引導。以微簡報、微思享等形式推送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創新性地開展線上黨建、團學等活動,以線上點贊、評論、撰寫心得等形式,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其次是做好心理輔導。開展線上心理知識普及和心理咨詢等活動,以幫助大學生及時、有效解決心理困惑。三是做好就業指導。建立基于微信平臺的就業服務系統,搭建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的雙向溝通平臺,以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
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微信平臺在信息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時轉移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立融思想性、教育性、交流性于一體的微信平臺,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切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