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莉 康家林
(鄭州城市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最近的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提出了,對如今的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辦法進行深化層次的改革和完善,提倡更多的應屆高中畢業學生、農民工、退役的軍人和一些下崗職工等進行報名考試,今年要完成大規模的擴招人數100萬。一經提出,各高等職業院校都是十分高興,并且極度重視且積極參與,如此,高等職業教育的格局也會進行重新規劃,那么擺在各教育機構面前的將是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如何培養問題?現如今,具有堅實實踐經驗的人才極其短缺,尤其是能承擔在企業中進行產品研發的高端人才嚴重缺失。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術實用型人才,與產業經濟的聯系非常緊密,人才培養決定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特色,也決定了現代社會與人才需求對接的契合度。培養全面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與雙創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讓學生能夠把腦海里的創意變成手中的現實。要不斷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深化的綜合性改革,全面提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真正實現對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推動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夠與社會的需求“零距離”對接。
一直以來,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是一個普遍問題,也是一種普遍性社會現象,雖然高等院校畢業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學歷資格,屬于人才市場的優勢群體。可是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沖擊,高職畢業生就業需要的技能、標準門坎在逐年提升,大學畢業生如果不具備滿足新型社會要求的高標準就業能力,那么就不能成功的發展,但是目前的教育人才培養在社會就業市場需求導向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對創新創業的深入研究,高職教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理論知識、高技能層次上與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接著畢業生就業創業的結構性矛盾顯得日漸突出。
職業教育在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基礎上,逐步完善職教和培訓體系,在深化辦學、專業布局、育人機制方面進行體制改革,來實現促進就業,適應社會產業發展需求,而且激勵和支持社會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發展中,共同著力培養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應追求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為社會現代化建設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加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改變,深入與社會各行業、企業間的交流,促進了教育與企業和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建立與社會企業間長期良好的發展合作關系,真正做到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效果,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新時期的職業教育中,具備自己的鮮明特色和準確定位是如今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所在,尤其是作為以“職業”為主的高校,辦學重心要體現在“手腦并用、雙手萬能”的思想上,努力踐行高職教育高質量高標準發展,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需而準備,為了國家增強社會生產力做準備,提供“中國制造2025”高技術人才的有力支撐。
首先,通過對社會需求對接的分析,在專業設置上要實現課程知識與專業標準銜接,專業教學過程與社會生產過程銜接,一定要在專業建設目錄、教學課程標準、頂崗教學標準、實驗實訓建設標準等多方面下大功夫。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設置標準,規范專業設置,提升在校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標準,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力。
接著,在高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適當采用分流教學模式培養,先期對所有學生進行崗位職業能力評估,對適合企業不同崗位及社會發展需求方向的學生進行摸底統計分析,例如,高端技術型專業人才主要是進行一線生產、項目制作方向培養,管理方向人才主要進行公司和社會行業的管控式培養,經銷型的人才主要進行企業銷售培養,學術型的人才可以進行繼續教育往本科研究生的方向培養,創新創業類的人才給予專業化的新興產業模式培養等,從而來造就適合社會需求的個性化人才。
另外,可以參照國家相關部門實行的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支持政策,通過行業管理部門來牽頭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工廠企業與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融合,加上稅收打折、獎補結合、貸款支持等各種方式,對投資金額超過100萬元以上的重大實習實訓設備的項目,按一定的比例應給予補貼,重點還需支持校企合作共同的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工作室、實習實訓裝置、和創新技術、改良工藝、研發產品中心建設,要對參加校企合作的公司企業提供優惠,如稅收返還優惠等,來充分調動大部分企業深入校企合作平臺的積極性。
最后,可以在其它方面著手,例如可以加強精準就業咨詢服務,把政治教育滲透到畢業指導、就業類型拓寬、后期保障等環節中去,把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真正做到實處,全面推進新的理念、形式以及類型手段的創新,最終實現思想工作與畢業就業的互相貫通,落實真實感和實效感;借助深層次的就業保障服務,利用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政策,多方面挖掘就業的渠道,盡可能實現人崗的真正匹配、供需的無縫對接,從而推動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做真做實做強,進而為當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加夯實的人才培養后盾。
所以,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理念應該朝著技能型、實踐型、綜合型人才方向發展,在對應的教學課程計劃中加大對實驗實訓課程的類型和次數,以至于在校學生的學習知識能全面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