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憲國
(河北省灤南縣宋道口鎮連北店完全小學,河北 唐山 063000)
無論在哪一課程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關鍵、永恒的課題,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探究的焦點。而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中也是如此,只有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時,其才能在擺脫教師的依賴下不斷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使得學生在這其中得到更多。所以,在課程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得到更多。
新課程倡導,在現代的化學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深化自己的認知,應該不斷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等,更加側重于學生的學會學習、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學逐漸的走向正規,使得傳統教學中諸多的不足和問題得到解決。所以,小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促使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就應該不斷的進行教育過程的精心設計,應該將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使得學生逐漸的從原本的“學會”變成“會學”促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課程教學中,教材往往都是按照《大綱》作為目的進行編寫的,要求教師在分析和鉆研的過程中,一定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對教材進行研究,掌握教材中全部的知識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好各個教學內容的作用和地位等,從整體轉變為局部、再從局部規劃為整體,實現層層遞進,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展現出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保障教學和學的一致性,巧妙的位移到學生的學習中,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布置各個教育環節,這樣就能使得學生的學習逐漸的化被動為主動,實現自學能力的生成。
在科學教學的實際開展中,實驗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探索規律、真理、新事物的一種方法[1]。在實驗的開展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大膽的創新和放手等,為學生設置一個獨立、自主的實驗空間,促使學生對于科學產生更多的探究興趣,對于學生本身創新思維、操作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關鍵的。
例如,在講解和“溶解”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廣泛的實驗空間。在實驗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實驗器材,如潤滑油、粉筆末、小蘇打、砂、鹽、高錳酸鉀,以及攪拌棒、玻璃杯等。在實驗的實際開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開展,逐漸的嘗試著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可以將諸多物質放入到燒杯中的水中,在攪拌之后哪些溶解了、哪些上浮、哪些下沉了...讓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記錄,在后續中不斷的整理和探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對于學生自學意識和能力的生成都是非常關鍵的,是教師應該重視的。
興趣是學生進行事物探究中的關鍵動力,學生本身興趣的高低,將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產生非常大的影響[2]。所以,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也應該秉持著興趣先導的原則,使得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逐漸生成,使得其本身得到更多。
例如,在講解“磁鐵”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借助“魔術”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呈現,讓學生產生興趣等,使得其在實際的學習當中得到更多。如,教師可以準備兩只小鴨子,分別粘上磁鐵的兩極,放置在一定的距離上,告訴學生老師現在要讓兩只小鴨子走到一起,并放手讓學生觀看。在觀看過后,就會讓學生對這一現象產生好奇心,教師再進行知識的呈現,使得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主動、積極,使得其的自學能力得到逐漸生成。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加傾向于直觀。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應該不斷地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使得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3]。
例如,在講解和“橋梁”相關的知識點時,在講解完一些基本知識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預留空間,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進行動手制作,讓其在這一過程中探究原理、生成意識,使得自學能力、意識的培養得到實現。
結論:綜上所述,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完成的任務,也是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生成的關鍵所在。所以,在課程教學中,在自學能力的培養上,教師也可以從精設教學過程、基于科學實驗、實行興趣先導、增強動手操作等幾個方面完成,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夯實,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自主性等,使得自學能力的培養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