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順和小學,安徽 合肥 230000)
一個國家只有靠科技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決定她的強盛新衰。未來是孩子們的時代只有將他們培養成科技人才,我們的國家才會不斷的繁榮富強。近幾年各中小學都已開展了相關的科技實踐課程,意在將科技創新的的思想從小就傳播給每一個孩子。當然科技創新可以是獨立的實踐課程也同樣可以與其他基礎課程相互融合,讓基礎教育課程也能在科技創新的理念下實現創新課堂。
什么是科技創新,在百度中有這樣的定義:“科技創新是指工業企業用于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方面的具體活動。包括用于企業研究與發展課題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于研究與發展活動的一切支出。”其實科技創新在小學教育的理念里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將原本已有的知識概念結合新穎可行的理念和方法,創造出新的發現和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我們的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以及認識能力不斷提高和產品的不斷更新。
就目前而言科技創新涉的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政府 、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由此可見科技創新在當下的時代領域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小學階段科技創新課程也是尤為普遍。但如何將科技創新與我們的基礎課程相互融合起來這也是值得我們教育者去研究和探討的,尤其是在小學數學的課堂里怎樣結合科技創新的實踐方法將數學的課堂也插上科技的翅膀。
究竟“創新”是什么?如果從《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創新的解釋那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由此人們普遍認為:只要你做的事、說的話是別人未做過的未說過的、是別出心裁的,便可稱為“創新”。但要將創新融入科技發展是需要慎重思考和嚴謹的探索。而小學數學思維在《數學課程標準》有明確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同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任務。 科技創新和數學思維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在小學階段,每個小學生對未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并十分樂忠于自主探究。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提高數學思維我們往往會在所授的教學內容中穿插許多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在科技創新的領域里也需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一年級數學《運動的圖形》這一課時,我就結合了數學知識與科技創新理念將本節課內容以實踐活動的形式展示在數學的課堂上。具體如下:
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手工制作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給一張A4紙做變形折成一只千紙鶴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實踐探索圖形在運動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探索中發現圖形運動的規律從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如果在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將A4紙折成不同的造型這就運用到創新的理念。為了讓學生還能得到更多多的實踐技能,我們運用到剪紙的藝術在美術的基礎上實現科技創新的能力培養。而最終的目的也是要讓讓學生結合數學知識通過科技創新的實踐活動去提升自己的數學思維。
我們的小學生不僅喜歡探究更喜歡相互競爭,小學階段他們的好勝心十分強烈。而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活動中最常見就是數學競賽,讓學生在相互競爭的狀態下能快速發散數學思維,達到訓練目標。例如在學習圖形體積這一內容時,我們就可讓學分小組進行比賽來達到數學拓展的目標。具體如下:
準備相同大小的正方體和球體積木各十個,讓學生分組完成拼搭出一個類似三角體的結構。在探究立體圖形的空間關系的同時還讓學生思考如何將球體堆疊多層而不倒。這樣的問題拋出就會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在競賽中發揮頭腦風暴探索數學原理。同時讓學生結合想象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思維,設計出多種造型尋得更加的拼搭技巧,這也是科技創新中創新的能力提現。
小學生最大的的特性就是想象力豐富,如果能夠將想象力結合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就可以達到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橋梁就提現了數學和科技的力量。常見的就是拱形和三角形穩定原理,結合大膽創新的造型組合搭建成了堅固美觀的大橋。
在教學三角形特性這一課,我以設計橋梁為活動環節,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先畫出設計圖,在用竹篾木條將自己設計的造型搭建成型。在整個環節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三角形的穩定性運用到實際制作中。學生要不斷地去探索怎樣的拼搭結構才能讓橋梁更加堅固,這也是將科技創新融入到了生活實踐中。由此可見在我們的身邊處處頭有數學的基礎科技的影響,但都離不開人們的大膽創新才會與時俱進。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想要達到數學知識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就必須要給學生創造充分的思維時空,同時也要遵循小學生學習特點和特性規律的變化。處處留心探索,將知識運用到生活聯系大膽創新,就會碰發出科技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