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艷 孫昭君
(吉林省長春農安縣新農中學,吉林 長春 13022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都是涉及存亡的本質問題,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如果青少年在義務教育階段,三觀扭曲,那么可以預見,成年之后也很難扭轉,因此針對青少年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就成了義務教育的另一個戰場。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擁有九億農民兄弟,可想而知,農村中學作為義務教育的載體,承載的是無數家庭未來的希望。但是總所周知,農村中學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還有中考的升學壓力。農村中學生想要和城鎮中學生競爭教學資源,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很多農村中學的日常教學,全都圍繞著升學率展開。中考不考的科目,少開或者不開,甚至開了也不上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教學環境,目的性太強,往往就會忽視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
充分挖掘教師的育人潛力,將“奉獻精神”“紅色文化”“感動中國”等思政課與常規教學課堂相結合,做到思政+所有課程,育人于日常教學;開展達人進校園活動,通過專題講座、專題報告等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育人于言傳身教;將教學活動和校園文化緊密結合,將學生團員培養和團委活動緊密結合,將課程教育和行為教育緊密結合,育人于有聲無形,切實做到全方位育人。
增強全體教師的師德意識,給學生創造適合成長的教育環境。由校長負責進行整體架構,骨干科目專任教師負責提升第一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輔助科目教師負責改革教學思路與模式,延展學生知識面,教輔人員也要有做老師的自覺,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行為規范,老師必須做到。對學生的行為要求要具體化,比如要求學生右側通行,老師就不能走左邊,要求同學見到老師要問好,老師就不能在學生問好的時候不言語,要求學生禁止吸煙,老師就不要讓學生看到夾著煙。
很多學校為提升課堂質量要求學生禁止帶手機,但是現在的中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可能會說話那時就會用智能手機,強行禁止只會讓學生更加抗拒,這就好比我們從小就接觸的硬筆,上學一定要求帶毛筆一樣,是不合情理的。我們已經進入5G時代,未來的社會環境,一定是信息爆炸,通訊便捷的芯片時代,那我們的教育為什么還一定要墨守成規死守三尺講臺呢?
按照人類發展的歷史腳步,改革一定是教育先行,因此我們一定要改革教學方法,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學習任務,結合手機APP、教學動畫等,采用翻轉課堂方式教學,開展課前、課中、課后有機聯動教學。學生利用手機客戶端定位簽到、與教師在線交流、提交作業、考試,教師在線指導和監控學生學習進度,在線批閱作業,實時評價、在線、精準管理,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學生中考之后,普遍出路是高中和中職,面對學生走向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推行“因材施教”,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不要用成績貼標簽,要挖掘學生特長優勢,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多方位培養人才。構建多樣化學習情境,建立學習共同體、教研共同體,完善“菜單式”選課配套制度,系統設計實施細則,推動跨時空的個性化學習。引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教師、學生提供“菜單式”個性化教學空間,使教師教學更輕松、學生學習更有趣、學校管理更高效。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實現教學環境重構、教學模式變革、教學流程再造、教學質量提升,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提供良好平臺。
農村中學的師資力量薄弱,因為條件有限,無法吸引優質人才扎根農村教育事業,近幾年特崗教師的聘任,相對緩解了這個問題,但相對于大多數,還是杯水車薪。因此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根上解決農村教師的待遇問題。對于學校來說,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是當務之急。
老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對于師生關系也是這樣,教師本身水平有限就沒辦法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本身三觀不正,就不能傳遞正能量給學生,這對國家的下一代培養打擊是毀滅性的,教育興則國興,教師強則教育強,這也是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按照“育訓結合,聘引并進”的思路,以直接考察、公開招聘、按需設崗、精準引進的方式落實引培計劃,實施骨干教師提升工程,青年教師成長工程,落實教師培養提高計劃,培養和匯聚一批擁有現代化思維、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教師人才,大力推動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升。
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成長檔案,有效記錄每位教師的發展歷程。啟動教師教科研能力提升系列培訓活動,選派教師參加協作、交流與溝通技巧培訓,提升教師團隊協作能力。組織開展觀摩課、教學比武等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總之,農村中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不是義務教育中可有可無的項目,而是切切實實能夠促進農村中學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能夠解決中國九億農民家庭的子女未來問題,能夠影響國家下一代的重要工程。只有重視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才能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國之所需、三觀端正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