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樂山廣播電視臺,四川 樂山 614000)
(一)節目按部就班缺少創新。電視節目重要的“生命之源”就是創新,不進行創新電視節目也就沒有了持續的生命力。現階段電視節目的主要發展趨勢就是模仿相同類型且播出成功的節目,如果一個節目獲得高度關注,那么許多雷同節目便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央視推出幾檔環保欄目后,也有不少模仿秀出現,可其中具有鮮明特色、可以被人記住而又帶來社會效益的卻少之甚少。究其原因就是“抄襲”、缺乏創新。
(二)沒有準確的定位。對于環保類電視節目而言,其應著重對環保法律及政策進行科普和宣講,告訴觀眾保護環境的意義。也就是說,該類電視節目應將傳播環保理念作為其原則和定位,無論是節目內容還是節目形態可以有差異,但這個原則和定位不能變。現實中,有一部分環保電視節目,形式上來看是對自然知識進行科普,即使能夠輔以相關的環保資訊,可是在內容中卻沒有明確的環保理念,也起不到提高觀眾意識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缺少了環保知識的“社會教育”功能。
(三)沒有進行深度與連續報道。要想讓報道具有深度,則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源的投入,并要使這些個要素協調配合、共同作用。可很多環保類電視節目不缺少這種資源,就缺少那種要素,幾種資源零零散散形不成合力,所以做出來的節目只能浮于表面,沒有一點深度。與此同時,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是漫長的,絕大多數情況下,媒體跟蹤了才能既快又好地被徹底處理掉。
(四)編采人員沒有深厚的環保專業知識。環境問題是十分專業的,而許多節目制作人員卻缺少環保方面的專業知識,對環保的意義和認識也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節目的編采與制作,也就做不出高質量的節目了。除此之外,與其他類型的節目相比,環保類節目因為形式傳統、內容枯燥、質量馬虎等原因,電視收視率也不高,這樣也很難較好完成此類節目的“節目使命”[1]。
(一)調動節目對象的有效參與
1.促使“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社會公眾永遠是環保主體,他們既是受益者也是污染者,都有參加公益環保活動的意愿,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差;但是,事實上卻很少能有活動參加,因為環保活動本身組織的不多,而且活動范圍受地域局限,活動信息的發布和傳播也不暢快。基于此,媒體可以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用一個一個活生生的新聞事實促使社會公眾有切膚之感。例如在倡導使用環保購物袋的活動中,就要用主題活動來引領公眾對白色塑料污染的關注。
2.牢牢抓住國內的“綠色組織”。西方許多國家中的綠色組織,非常關注并能持續跟進環保污染現象,他們善于借助新聞媒體,掀起一定的輿論壓力,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關注,最終達到污染治理的良好結果。因此,我們也應該借鑒這種辦法,在國內與各種綠色組織加強聯系,用綠色組織來推動環保工作,將綠色組織打造成培養人們環保觀念的重要平臺。
3.當好政府的參謀和助手。我國絕大多數的環保工作都需要政府,而且政府是環保活動的倡導者、主導者,是環保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電視節目應做好環保政策的解讀工作,及時報道政府開展環保工作的情況和取得的實效,報道天藍、水清、山綠環境優美給老百姓帶來巨大利益。
(二)電視節目形態要更多樣、更互補
1.適時新聞日播。對新聞題材用心選擇、精心設計。可以從正面切入進行報道,或者跟環境污染法律訴訟配合的形成進行專題式報道,科普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法制知識。可以考慮增加類似每日環保常識的固定板塊,也可以開設曝光臺欄目,對一個一個獨立的環境污染事件進行公開曝光,再回音壁跟進后續結果,直到污染被徹底處理掉為止。
2.公益性的環保綜藝節目。可以積極鼓勵組織、個人創作環保公益影視作品,發揮名人的社會影響力,在電視節目中邀請環保明星,組織具有公益性質的環保活動,并借助互聯網與觀眾實時網絡互動,或者以廣而告之形式對不文明現象進行鞭打。
3.訪談類節目。此類節目可以采用“演播室+嘉賓”這一方式,并與微博平臺相結合形成訪談互動,關于嘉賓可以邀請環保專家、民間組織、環保名人等,談話內容主要講述這些群體與環保有關的故事,并釋疑解惑回答問題。這類節目旨在提高公眾的環保觀念,提高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和理解。
4.環保show[2]。這檔節目可以展示線下熱門的環保思維、環保產品以及現代化的環保方法,跟環保科技企業合作,將新能源作為突破口,帶領觀眾走進現代化的環保產業,讓節目能夠成為宣傳環保工作的重要平臺與教育空間,緊貼發展環保能源的時代主題。
5.環保資訊。安排固定的時間對環保知識進行普及,跟蹤政府出臺環保政策實際落實情況,并提供新鮮的環保資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公眾對環保信息的需求,還可以使傳統的環保新聞轉變為滾動式的新聞大餐。
結束語:文章十分期待在經過全社會共同努力之后,我國的環保類電視節目呈現五彩繽紛的銀屏,能夠促使大家都投身于環保行動中、從人財物上大力支持我國的環保事業,從而形成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讓祖國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