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曉
(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建筑行業在我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組成中,占據著尤為重要的地位,對我國的綜合國力以及國民生長,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意義。伴隨著生活質量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建筑行業逐漸有了新的認識,在展開建筑工程建造方面,對建筑物的質量和功能也有著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建筑物對于各種資源的消耗十分巨大,盡管滿足了人們的實際需求,但是,卻對自然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和影響。在這種現象下,必須要加強對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才能夠實現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我國建筑行業發展也是幾經波折才逐漸走向正軌,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同樣也埋下不少的隱患,尤其是追逐短期效益的建筑企業還存在許多。這部分建筑企業都希望通過該行業快速致富,爭取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大利益,但是不利于整個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建筑經濟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在經濟,在工作崗位提供方面也有重大貢獻。因此,要想建筑經濟能夠持續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就需要保證建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若想讓綠色建筑經濟取得實質上的發展,就必須提高全民對綠色建筑經濟這一新概念的認知水平,為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提供最基礎的社會支持。政府應對綠色建筑經濟產生正確的認知,要放眼于未來,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認為改變傳統建筑行業的發展模式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應正確認識到綠色建筑經濟在將來能夠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以及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一方面,為發展綠色建筑經濟提供政策和國家資金支持,為設備使用和技術創新選拔優秀的專業技師進行指導。另一方面,為綠色建筑經濟發展制定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借鑒國外發展成功的經驗和教訓,結合我國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情,營造穩定、良好的法律環境。同時,要加強綠色建筑經濟的宣傳力度,加深社會大眾對這一新概念的認識,讓綠色建筑經濟得到社會的普遍支持。
在中國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況下,我們引進綠色建筑標準和技術時,要充分考慮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規定綠色建筑所采用的技術、產品和設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涼的延安窯洞,為我國西北地區特有的傳統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價并不高,可以將它進行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種建筑,墻壁材料由當地的石膏和秸稈混合建成,保溫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這些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進行推廣,其造價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目前在墻體保溫技術中主要是對保溫節能墻體進行構造,如空心砌塊外保溫墻、或在墻體外貼具有一定厚度的聚乙烯材料來使墻體達到保溫的效果。門窗保溫技術則是通過采用LOW-E中空玻璃,鍍鋅玻璃來保溫隔熱。采用UPVC塑料型窗框和鋁合金斷熱型窗框代替傳統的不銹鋼窗框,以增強隔熱性能。在門窗的安裝方面,和傳統的水泥砂漿工藝相比,當前運用聚硫橡膠類彈性密封新型材料,密閉效果更好,能更有效的提高建筑的保溫性能,同時達到了節能的目的。再如一些投資回報率很高的節能技術和設備,如節能燈、太陽能熱水器、節能空調、節水馬桶等,用戶一旦采用了這些技術和設備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電費、水費和其他能源費的開支,一般5~8年之內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來。這樣的綠色建筑和節能技術才符合中國國情,才能在中國大范圍推廣應用。
為了更好的促進建筑綠色經濟的發展,在現階段應該不斷對與綠色建筑經濟相關的評價機制進行優化和完善,使其更加具有實用性和適用性。在進行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機制的構建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重新構建相應的評價體系。以政府為主,結合國外成功經驗來完成對評價體系的初步構建,然后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不斷對其進行優化和完善,保證評價體系可以實現對建筑行業在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等方面的科學評估,為綠色建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為綠色建筑評級體系構建有效的保障制度。第一,利用法律法規來對綠色建筑評級工作進行有效的規范和科學的指導;第二,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第三,重視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為綠色建筑經濟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卻給環境造成了很多不可挽回的破壞,因此不管任何行業,都不能一味的只求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而不顧自然環境是否會被破壞。建筑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起到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