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中共渝中區委黨校,重慶 400013)
重慶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地區和三峽庫區腹地,轄域內長江流程679公里、居上游各省份之首,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的生態環境,義不容辭、責任重大,保護和修復好長江生態,不僅是重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重慶融入長江經濟帶、實現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為一體,是全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與武漢、南京、上海等中下游城市一樣,面臨著傳統產業向高質量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和壓力,同時又承擔了更高的發展訴求,即經濟發展與環境、社會、生態文明等更高維度的協調及融合。因此,重慶的高質量綠色發展轉型經驗對于中下游城市而言更具復制及推廣意義。在發揮綠色發展示范作用的基礎條件方面,重慶交通位置便利,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好,在國家戰略布局中,重慶既是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也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
長江經濟帶水生態環境發展不容樂觀,水污染嚴重,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中下游地區湖泊、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特別是沿江大型湖泊蓄水滯洪功能削弱,枯水期延長,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質下降,部分河段飽受重金屬污染。沿江工業及生活廢水排放點源污染、農業生產面源污染以及船舶運輸流動源污染為主要污染來源。重慶在推進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中,產業耗水總量與強度、產業廢水排放總量與強度均處于高位水平,使得長江經濟帶面臨持續加大的水生態環境壓力。
伴隨著下游長三角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逐步邁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中上游地區依托勞動力、資源成本比較優勢積極承接下游地區資源密集型與勞動力密集型非環境友好型產業,而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可能會受到擠壓。中上游地區產業結構進一步重化工業化,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通過流域生態系統聯動性,最終將中上游地區嚴重的生態環境壓力傳導至各個地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重慶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目前工業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耗的比重超過70%,工業水耗占全市水資源消費總量的40%左右,加上工業原材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瓶頸日益凸顯。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當前,長江經濟帶行政區型經濟特征明顯,要素無法自由流動,產業重復布局導致惡性競爭。例如,重慶液晶面板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各省就爭相招商,陸續上馬8個類似項目,造成產能過剩隱患。信息化方面,各個部門都在建自己的信息化系統,多頭重復錄入不僅給基層增添負擔,信息不共享也造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以入河排污量監管為例,流域機構難以獲取其他部門掌握的相關信息,如直排入水體的污染源、污水處理廠、流動污染源排放數據、農業面源信息等,大保護工作缺乏支撐。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科學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牢牢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環境是發展的條件也是發展的結果等理念,明確重慶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的三個層次標準,即長江上游地區綠色發展示范標準、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標準、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示范標準。在技術創新方面,建立長江經濟帶綠色技術創新交流平臺,支持長江經濟帶綠色工業技術集成創新袁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完備的信息系統聯合成立研發合作平臺和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共同構建區域綠色工業科技創新體系。啟動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通過培育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引導智能化改造提升、完善智能制造產業鏈三個方面的行動。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與健全的體制機制,特別是在流域協同管理、綠色政績考核導向、生態環境保護約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等方面都需要自上而下構建較為清晰的制度框架,通過綠色新政加速綠色發展進程。加大對長江經濟帶貧困地區特別是重點生態功能區貧困縣的專項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力度,就生態補償標準和力度做出妥協,加快加大對三峽庫區流域生態補償。嚴格落實河長制,在全市生態建設大格局中要增強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嚴格落實好環保督察、執法、暗訪暗查等制度性安排,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等現代化手段,把生態環境問題找準、找實。深入開展整治污水偷排偷放行為、自然保護地大排查大整治、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專項行動,依法打擊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守法成為常態,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加快推動產業結構綠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改造升級傳統重化工型產業,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綠色產業體系,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嚴格落實河長制、山長制,在全市生態建設大格局中要增強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紡織等“兩高一?!碑a業技術改造步伐,加強國際產能合作,逐步消解過剩產能,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綠色生產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與發展后勁。同時緊抓發展機遇,立足產業發展根基和科教資源優勢,依托國家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級綠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